壟罩在巨人影子之下,如何「做自己」?他選擇:不過分消費、不刻意迴避。 接近上午10點,5台攝影腳架已經在立委蔣萬安的研究室裡排成一道弧線;但這些腳架暫時還沒派上用場,因為攝影記者各個扛著鏡頭面向門外,準備全程捕捉蔣萬安從長廊緩緩走來的全身畫面。
一群人擠在狹小的空間裡苦苦守候,是為了找蔣萬安代表在野黨觀點,評論前一天才剛三讀通過、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勞動基準法》修正案。但現場的大陣仗,更像選舉結果揭曉當晚,媒體在競選總部等待勝選者以明星姿態現身。 比預定時間晚了幾分鐘到場,蔣萬安輕巧地側身穿過腳架間的空隙,以「稍息」站姿直視鏡頭,不需模擬演練就直接上陣。 他說話的節奏與姿態,都像極了參加演講比賽的學生;說得興起,還忍不住放開交握在腰後的雙手,做出類似指揮家的豐富手勢。除了姿勢端正,他說話的內容也不含糊,流暢回應法案細節問題的模樣,儼然是個鑽研勞動法規多時的專家。 自2015年參選立委,蔣萬安不斷強調個人的律師專業與年輕作風,但別人始終對他的家庭背景更感興趣。 初選階段,媒體以「王子復仇記」形容他挑戰曾阻斷父親蔣孝嚴連任立委的對手;大選期間,所有人更不約而同地關注他「蔣家第四代」的身分。支持者期待從他身上追憶美好的「兩蔣時代」;批評者則將他與威權統治連結,批評他是「政二代」、「權貴」。
「『蔣家』之於我,只有血緣上的關係,我一直是在走自己的路、做我自己。」 這是蔣萬安面對身世問題時的一貫回應。畢竟,無論是否從政,他都不樂見自己的姓名承載過多不屬於他本人的標籤。 不過,即使如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蔣萬安還是無法改變許多人會透過父祖輩等「遺傳」角度,來看待他這號人物的現實,直到《勞基法》展開修法攻防過程,這樣的情況才慢慢發生轉變。 在立法院累積的高人氣,讓蔣萬安被視為最有機會代表國民黨挑戰臺北市長柯文哲的戰將,卻也逼得他在1月19日正式宣布不會參選,盼平息各界揣測。 一「站」成名,形象漸漸連結勞工議題 「去年11月23號那一天,當然是關鍵。」接受一番「拷問」後,蔣萬安回到辦公室隔間接受《Cheers》雜誌專訪,說起話來依舊滔滔不絕,很難被打斷。
他不諱言自己因《勞基法》一役,獲得許多肯定與掌聲; 2017年11月23日,他在立法院聯席委員會上馬拉松式連續發言2.5小時的表現,是選民重新認識他的重要轉捩點。 但這戲劇性的一幕,其實有些意外成分。 當時,民進黨立委為配合行政院快速完成修法,打算藉著人數優勢,在一天之內,完成委員會審查程式;在野黨立委則希望盡可能地延長戰線,拉高抗爭強度,因此,聯合提案要求當天會議不得限制與會立委的發言時間與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