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4000塊造的一棟房子,被他改造成隱世的竹林山房!現在又找到一整座小山村,辟了一處都市逃離之所

@ 2018-02-02

2018-01-09 21:26寺廟

來源:一人一城

我始終覺得,

在城市裡的生活日子久了是一種消耗,

人要覺醒,必然要回到來的地方。

那裡應該是修竹森森,溪水繞著山谷的樣子……

2012年,我在杭州餘杭鸕鳥鎮,

偶遇了一棟土房子,於是就再也沒能忍住,

把它變成了山裡的居所。

像是和我一樣,受到了某種感召,

慢慢地,城市裡的人過來了。

他們美滋滋地住在山腰的竹林之中,睡土房子,

在雞圈改造成的餐廳里吃飯……

閒的時候看飛鳥玩耍,又或者在竹林里,

自己動手做一次山中晚餐,

當人心回歸山谷,好像在這裡可以汲取到力量。

山腰上的這座竹林中的土房子當初是我從當地村民中租下了的,因為久無人居,竹林早就把它納入了自己的懷抱,只能從低處才能窺見房子的一二。

土房子的主人可能不會想到,那個年代只用了4000塊預算蓋的又土有簡陋的房子,現在竟然會等來大把大把的人不期而至。

山中的日子雖然簡陋,卻足夠讓心境回歸空靈。

菩提谷一期

我是老宋,也許是因為木匠出生的我,對於老房子、老木頭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所以遇到這棟破舊的老房子的時候,從心底就生髮出了想要修好它的衝動。

老房子是山上的一戶人家留下的,建房時,房主老楊的預算一共只有4000塊,既要請師傅還要採買各種建築材料。

所以在房子的用料上就不得不簡單,除了門框上的土磚之外,剩下的都是清一色的土牆。

不過房子雖然簡陋,但背靠著這片竹林,老楊一家四口生活在這裡,平時靠著挖筍、做製品生活,日子雖然清貧卻足夠幸福。

我見到這棟房子的時候

只是後來,山中的歲月終究敵不過時間。老楊的一雙兒女長大,靠竹子為生計的日子也漸漸難以維持下去了。

老楊不得不離開這棟竹林中裝滿了幸福記憶的土房子,在山下另謀生活。

山腰上的這棟土房子,也就這樣孤獨地荒廢下去。

只是冥冥之中有種說不清的緣分,有一天我開著摩托車在山裡瞎轉,迂迂迴回了幾段山路之後,在一片茂盛的竹林掩映之中看到這棟房子。

踩著鋪滿枝葉、雜草的小路,腳底時不時地會發出沙沙的聲響,撥開垂到眼前的竹葉,我的另一個世界打開了。

那一刻我知道了我嚮往的不是兒時的小橋流水人家,而是山中的這片刻歲月。

我留下了。

因為木匠出生,我對破敗的老房子、門窗總是有一種固執的情感。

我總覺得它們的年齡比我們還大,就像家裡的老人一樣,它們本身就有很多的記憶,我想把它們全都保留下來,把它變成我安寧的住所。

改造後的土房子

即使年歲更替,

老房子的黃土牆還在。

有的時候我不得不佩服祖輩們的智慧,

這樣的牆壁是不會返潮的,

反而現代的板材很容易地就滲出水來。

還有老磨盤、古董鍾……

讓你自然而然地就被帶到曾經的舊時光中。

我們把山體引入到了室內,

剛開始的時候,因為老房子的面積有限,

所以做了一部分擴充。

只是遇到了山體之後,順勢而為,

把它也納入了室內,

隨緣而來,不爭也不急。

老房子改造完成後一共也就四個房間,原先老楊用來養雞的一片空地也被我變成了一個用竹子、麻繩裝飾的餐廳。

房子不大,但山中的歲月安寧,一夜山中,溪水聲、風吹過竹葉的聲音一層疊著一層,像波浪拍打著沙灘。

這片山野之上野生的只有毛竹。

只是在山坳間,先民手植銀杏樹,柳杉樹,紅豆杉,分別是一百多歲,兩百多歲,三百多歲……今已亭亭如蓋。

在山谷的空地上,村民們會在這裡耕種蔬果,好幾次鄰居會主動送來自家種的蔬菜、水果,我不收還會翻臉。

在山中的日子清閒,

房子背後的山上是吃不完的竹筍。

人一旦回歸到自然里,

人和食物的關係就這樣變得純粹起來。

我甚至還找到附近山坳里的野茶園,

新采的茶葉,加上山間清泉,

山中的每一天,也都像是有了期盼。

也就是在山中一天天的歲月,我有足夠的時間把山中的去處一處處造訪。

就這樣山中待了一年,一次在鸕鳥鎮遊玩時撞見了一位販賣山泉的老伯,說在半山腰上有個特別純凈的水源。

這一上山不要緊,關鍵是山上的老房子又再一次把我留了下來。

那種安靜而獨立的美好,說是山上住著神仙我大概也會相信。

最初籌建的一年時間裡,我經常會擔心這地方跟區位完全不搭邊,周邊沒有任何同業。

雖是杭州好親近的邊城,卻有一段600多米的海拔,想要進入這裡還要拐過七十多道彎,似乎孤獨了些。

所以,那段時間我沒有著急著把它改造出來,只是趁著每晚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反覆走這段彎道上山。

我想弄明白這塊土地的靈氣是暖的還是冷的。

漸漸地我發現,在這裡即使子夜一個人感受這條路也不會慌張,即使下雪的時候,只要翻過這邊的山腰,溫度和日照就會舒服很多。

等到心裡有了底,我才開始動手!只是這一打磨,又是2年的光陰。

菩提谷二期

相較於第一棟房子,

這裡的房間足夠開闊,

面向竹林的房間每一間都有通透的玻璃,

只要伸出手就能觸碰到綠意。

布袋居

有的房間是複式的閣樓,

一樓是自帶浴缸的起居室,

而臥室責備藏在了二樓的閣樓。

房間同樣面對著竹林,

說是把一面牆都變成了綠色,

絲毫不為過。

靜坐居

這些房子其實是建立在傳說中的大麓寺地基之上。

大麓寺,中國最早一批佛寺建制。自西晉到明清,山中香火不散,十年浩劫期間,石柱等永久性佛寺遺存埋入地下,等待覆興。

正是因為這樣,我就給每一棟房子取了一個羅漢名,布袋(羅漢)居、挖耳(羅漢)居、開心(羅漢)居……

這十八個名字用完的時候,大麓寺店的十八棟房子也修建完成了。這「十八羅漢」將會守護這個村子,這座山,以及內心的寧靜。

不是一棟、兩棟,謹慎的開始,其實在最開始簽約的時候,我就把整個村子能簽到的都簽了,沒簽到的也先把人家規劃在內。

兩年後,大麓寺地基之上整座小村,就都會全部進入版圖。

水電都是整盤考慮,基礎建設按照整個村落進行,當地政府因此還專門修造了上山路。山下墾出15畝田,施泉水、有機肥,做山上的專屬菜園……

城市裡待得久了,

或許只有在這個出塵絕世的地方,

你才會感覺到四季的更迭。

每一個季節,土地上長出的食物。

都讓你倍感珍惜。

人終歸是來源自然,

或許只有回歸到山谷里才能放下浮躁,

望著遼闊的天地,

然後在某個瞬間獲得某種頓悟,

所以,我想這就是我把這裡取名

——「菩提谷」的原因。

所以這一次我想通過眾籌的形式,找到更多和我一樣想在一個出塵絕世的地方一起回歸深谷,喝茶聽雨,安寧度日。

我想菩提谷不僅僅只是一個住宿的地方,它更應該是很多人短暫隱逸的地方,然後,獲得重新上路的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