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認為,抽筋是因為缺鈣。沒錯,缺鈣的確會造成腿腳抽筋,但缺鈣不是抽筋的唯一可能因素。
聽聽骨科醫生詳細為你解釋「抽筋」到底是怎麼回事。
什麼情況下會抽筋
抽筋,正式名稱叫做「肌肉痙攣」。發作時,肌肉不自主、無徵兆地過度收縮,產生壓榨樣的疼痛,持續數秒或數十秒,而後可自行逐漸緩解,有時候局部會殘留痛感。
什麼情況下更容易抽筋?
1. 缺鈣
與大多數人的認知一致,缺鈣是抽筋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液中鈣離子濃度太低時,肌肉容易興奮而痙攣。老年人鈣質吸收能力減弱、鈣質流失明顯,因此,常受到抽筋的困擾。
但如果老人因血液循環不好引發的抽筋,光靠補鈣是治不了的。針對動脈粥樣硬化等狀況,改善循環、改善血流供應與運行,才會更有效。
2. 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時或存在血栓時,血液循環受阻不暢,局部組織出現缺血缺氧,生理機能發生紊亂,會引起下肢發涼、麻木,休息後會好轉一些。
嚴重的可能會有持續性疼痛。
因為血流不暢,無法及時帶走代謝的「廢物」,因此也時常會發生抽筋疼痛。
3. 體弱疲勞
運動過度,特別是無氧運動,會導致肌肉在短時間內持續收縮,併產生代謝廢物。
沒有及時拉伸、放鬆肌肉,過多的酸性代謝產物堆積,就很容易刺激小腿抽筋。
老年體弱,肌肉力量差,機體代謝功能減退,和年輕人相比,也更容易抽筋。
4. 寒冷刺激
寒冷是抽筋的常見誘因,可直接刺激引起腿部肌肉強烈收縮和血管突然痙攣。
5. 出汗過多
出汗多,水分和鈣、鉀、鎂等電解質大量丟失,機體內環境紊亂,也容易發生肌肉痙攣。
6. 局部壓迫
過重的被褥壓在腳面,或姿勢不佳,壓迫腿腳,會引起肌肉「被動攣縮」和血供不足。
7. 某些疾病導致
某些先天性疾病或神經損傷,如中風、癲癇、破傷風等,會使肌肉失去神經的正常支配,過度興奮,而容易痙攣抽筋。
這樣應對抽筋
一般的抽筋危害小,及時處理多數能即刻緩解。
但如果反覆發作,則建議去醫院檢查,排除血管、神經的器質性病變,以免延誤病情。
抽筋了怎麼辦?
反其道而行之——朝肌肉收縮的相反的方向用力,並持續 1~2 分鐘,即可收效。
比如,小腿肚抽筋,可坐下或靠牆,雙手扳腳尖使腳趾上翹,接著盡量伸直膝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