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真正擁有孩子的時間,只有3年,1100天!這三年父母都想給孩子一個最好的陪伴!但是怎麼把陪伴變成高品質的養育孩子,你有想過嗎?長點心,別浪費了這寶貴的時光,一去不復還!
麥芽快3歲了,幼稚園也已上了一段時間,看著小人一天天的長大,會的新詞越來越多,心中不由的感慨:「有兒不愁養哦~~」對孩子的成長,真可以用「五味俱全」來形容,有時歡喜、有時疼愛、有時煩惱、有時氣不打一處來,可是,孩子就是孩子,三歲之前,他需要父母的百般的愛、保護、指引和教育,而三歲之後,他會漸漸開始認識和瞭解這個世界,並逐漸的脫離父母的掌控,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懷疑,到時,你對他的陪伴將越來越少,直至他徹底獨立的那天。所以,作為父母,真正全心的陪伴只有三年,還是用點心吧。
場景一:「麥芽,你該洗澡了!」回頭一看,他正拿著要換的衣服在嘗試系扣子。「麥芽,快去,該洗澡了!」剛說完,麥芽媽狠狠的擰了我一把,做了個不出聲的口型:「別說話,讓他專心系扣子!」
場景二:麥芽把一把豆子灑到了地上,於是他蹲在地上想把它們撿到小框裡。「麥芽,趕緊去洗手吃飯了,爸爸來揀!」唰!一道光閃過!原來是麥芽媽可以殺人的眼神!「別出聲,讓他專心揀!」
場景三:麥芽在社區花園裡和小朋友認認真真的玩桌球,他扔過去,小朋友扔過來,玩的不亦樂乎。我手裡拿了一個小足球走過去,喊道:「麥芽,來,和爸爸一起踢球!」麥芽媽下班了,騎車正好過來,走到我身邊白了我一下:「幹嘛打攪他?他自己玩的好好的!」我想強調的不是麥芽媽神出鬼沒的總是在關鍵的時候出現,而是想說明,陪伴孩子,還是要用心的。
陪伴孩子,既要陪的有品質,又不能過度陪伴;既要對孩子的行動有指導,又不能破壞孩子難得的專注!孩子在上幼稚園之前,基本都是父母、老人或者保姆24小時帶著的,帶孩子確實非常累,可是24小時在一起,橫豎都是陪,怎麼能把陪伴變成高品質的養育呢?怎麼能通過玩耍訓練專注力的提升呢?怎麼能讓家長變成孩子的「引導者」而不是只管吃喝拉撒的「保育員」呢?
「來,喝點果汁,好孩子,不喝水怎麼能行呢?」「來,吃口蘋果,今天還沒怎麼吃水果呢!」「快,別玩小汽車了, 把你今天畫的畫拿去給媽媽看看!」當孩子在專注的做一件事的時候,你對號入座一下,看你的言行有沒有「打攪」到他呢?
家長能做到什麼:
該吃飯的時候專心的坐在餐椅裡吃飯,平時不吃零食;水杯儘量放在固定地點,讓孩子養成自己喝水的習慣;大人陪孩子玩的時候,要保持安靜,多看少說或不說;當孩子玩玩具缺乏動力的時候,要和孩子共同研究,「裝傻」、引導,讓孩子自己去挖掘新的玩法,不畫圈不限定。
「來,寶寶坐在這,媽媽給你拿了汽車、火車、積木、還有新買的湯瑪斯,你想玩什麼就玩什麼!」嘩啦啦~~~一堆玩具堆在了孩子面前。孩子摸摸這個,看看那個,到底選哪個呢?既培養不了專注力,反而練成了「選擇恐懼症」……
家長能做到什麼:
每次給孩子玩具不超過3個;家裡的玩具要收納整齊,不要全部擺放出來,定期更換;每玩完一個玩具要培養孩子自己收好、整理好的習慣;和孩子一起玩。
「寶寶,媽媽在忙,你自己看巧虎吧!」「寶寶,爸爸有點累,你自己看pad吧,上面有好看的仙女呢!」……大人的懶惰,變成了電視/pad介入的最好理由,於是,慢慢的增加時間,才2、3歲,一天就要看2、3個小時的電視/pad了。電視/pad的節奏相對過快,過早的接觸,孩子的大腦無法適應,也很難學到新的知識,相應的電視前的那種「安靜且專注」只是「大腦停頓,目光呆滯」的一種表現而已。
家長能做到什麼:
孩子需要大人的愛和用心陪伴;低年齡杜絕使用電子產品,大一點使用時大人要認真篩選視頻資源,明確時長,不可將電視/pad變為父母的替身。
「我家寶寶最愛打坦克,一玩能玩一天!」「我家的愛電動搖搖車上去就不想下來,可喜歡聽那個音樂了!」那是專注嗎?並不是,那只是聲光電的刺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刺激他保持在興奮的狀態,學不到任何東西,還傷害孩子聽力,那閃爍的燈光,對孩子的視力絕沒有好處。
家長能做到什麼:
給孩子簡單、開放的玩具,比如堆積、拼插、穿洞、磁吸玩具,色彩簡單豐富,塗漆安全環保,根據孩子年齡變化,適時引入塗鴉、拼圖玩具等,讓孩子的觸覺、視覺、聽覺、嗅覺、甚至味覺,同時訓練和發展,避免單一感官的強烈刺激。
「寶寶,不許爬那個欄杆,掉下來怎麼辦?」「寶寶,不要靠近那個水池,掉進去我可救不上來你!」「寶寶,別碰那個花,有刺,會紮到你!」這一邊,父母們又在花了大價錢,讓孩子去運動體驗館練習攀爬、翻越,讓孩子去戲水樂園裡面玩水,讓孩子去植物園去看花認識大自然,那一邊,當孩子剛剛有了一些嘗試的興趣時,父母卻因為安全、衛生等等原因去阻止。是的,有些條件不具備的時候是有危險的,可是生活中又有什麼是百分百安全的呢? 要教會孩子瞭解危險,以及訓練克服困難、避開危險的能力。
家長能做到什麼: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孩子創造條件,培養他們的興趣,保護好他們的安全,讓他們專注而認真的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正是因為有危險,大人更要「悄悄而且安靜的」保護。爬欄杆,要告訴孩子,手要抓穩、腳要踏牢;觀察花,要告訴孩子,仔細觀察,避開尖刺,愛護花草;愛玩水,要告訴孩子,節約用水,學會分辨哪些是乾淨水,哪些是污水。
從孩子出生到上學,父母能全心陪伴的就三年時間,這三年該怎樣為孩子提供健康成長的環境?答案成千上萬。但不管各自條件如何,只要想為孩子好,我們至少能做到的一點,就是用心的陪伴,給孩子創造專注和自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