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有一汪甘甜泉水,誰知卻隱藏著滿地墳墓棺材,原來竟是枯骨水

@ 2018-01-15

在江川老縣城(江城)北門,有一眼四方井,井水常年清澈晃蕩,漫邊流淌。多少年來,這眼大井的井水不但能滿足江城城內上千人的飲用,還可以灌溉城周圍的秧田及供城內民房火災的消防之用。這眼大井的水源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江城一帶的人都清楚,它出自北門外東北角一處叫「小地龍」的地方。

小地龍後而是一座亂墳塋,當地一些老人又將小地龍這股泉水叫做「枯骨水」,為什麼這清涼甘甜的地龍水又稱「枯骨水」呢?傳說很早以前,江城北門還沒有這眼四方井的時候,城裡的老百姓吃水都要到小地龍那裡去挑。有一年,江川來了個贓官,他上任不到三天,就派人將小地龍這股泉水封鎖起來,然後在全城貼出告示,說小地龍的泉水是地龍聖水,純屬官家所有。

老百姓若要食用,一挑水需交一枚銅錢,否則,任何人不准舀走一滴。城裡百姓無奈,只得照辦。無錢買水的,只好到河裡去挑,到秧田裡去舀。就這樣過了一兩年,這贓官靠著小地龍這股泉水發了筆橫財。可他還不夠滿意,總想靠小地龍這股泉水來發大財、升大官。經過一番合計,他將大部分搜刮來的錢財用來巴吉他的上司。

接著又寫了一道奏本送到皇帝老倌那裡,把小地龍的泉水說成是天上少有地下無的甘露,吃了能舒筋活絡、益壽延年。這奏本到了京城,皇帝老倌看了後,龍顏大悅,就下了一道聖旨,命這贓官將小地龍泉水源源不斷地送到皇宮。這贓官接到聖旨,歡喜得跳起三尺高。他急忙吩咐手下竄到各個村寨,通知所有青壯男子,按期服役送水。

並規定: 若有違抗不送水者或送水途中逃跑者,罪及全家,重的坐牢殺頭,輕的罰做苦役。百姓接到通知,誰敢違抗,只好放下田中活計,規規矩矩去挑水服役,那些有錢人家的人哪個受得了翻山越嶺、趟水過河之苦,便悄悄地往衙里送錢送禮,求這贓官免掉這份苦差。俗話說:「人有小鑽鑽,天有大算盤。」

幾年後,由這贓官因進貢水有功,加之得他好處的上司又在在皇帝老倌面前極力推薦,由一個小小的縣令升為朝中大官。在他榮升之後,朝廷又委派一個新縣官來上任。這個新縣太爺可不像前面那個贓官,他一到江川就微服私訪,察看民情。當他得知前任縣官借進貢水之機魚肉鄉里百姓的事後,心裡非常氣憤,決心尋找機會整治整治他,替江川百姓出口怨氣。

新縣太爺想到:要整治前任縣官,首先要想法免除老百姓送貢水的苦役。不過,這事談何容易,這貢水乃是皇帝親口指令要的,他不開聖口,誰敢免除! 再說小地龍的泉水,本身清涼甘甜,無可挑剔。至於老百姓的死活,在那些王侯眼裡,還不如螞蟻。這事還得有個萬全之策,否則,自找苦吃。一天,這新縣太爺來到小地龍巡視,見到泉水塘後面一塊地方長滿刺叢雜草。

裡面不時傳出狗的撕咬聲。他扒開刺叢走進去一看:大大小小的墳包星羅棋布,墳包之間到處是死牛爛馬的殘骸和死人骨頭。風一吹來,各種腥臭味撲面而來。他不便久留,急忙退了出來,又見一位老人前來挑水,便走到老人面前問道:「老伯,這小地龍頭上這片荒灘是哪姓的? 地名又叫什麼?」

老人見是新任縣太爺,急忙放下水桶回答說:「太爺,這地方自古以來是個亂墳崗,不是哪家哪姓的,當地人都叫它亂墳園。這裡的死人也不知埋了多少,這小地龍後面,只要用鋤頭挖,到處都挖得出死人枯骨來!」新縣太爺聽老人這麼一說,心裡一動,緊緊拉住老人雙手說:「謝謝你,老人家,我有辦法了!」回到縣衙,新縣太爺連夜寫了一道奏章,第二天派了一個心腹快速送往京城。

奏章呈到皇帝老倌手裡,他拆開一看,只見上面寫道:「啟稟聖上,原江川縣令在任期之中犯有欺君之罪: 罪之一,今江川所進貢水,井非地龍聖水,實為「枯骨水' ,罪之二,彼借進貢水之機大肆魚內鄉里,罪之三,強征勞力長期服役,致使田園荒蕪,民不聊生。以上罪狀,不治之恐有損皇上政聲,還望皇上詳察。」

皇帝老倌看後,決定派一欽差到江川察看,待弄清真相再作處理。欽差到了江川,在新縣太爺的路同下,來到小地龍察看,果見小地龍荒灘上有無數荒墳。叫人將泉水塘上邊土埂挖開一道缺口,只見腐朽的棺材一層壓著一層,其間露出不少死人枯骨, 與新縣太爺所說一點不差。急忙折回京城,向皇帝如實稟報了在江川的所見所聞。

不到半月,皇帝老倌又一道聖旨下來,停止小地龍泉水作為貢水進京,同時將那前任贓官革職查辦。事後,新縣太爺又廢除了老百姓食用小地龍泉水要交錢的規定; 接著又親自主持動工,在北門城內掏了一眼四方井,將小地龍泉水用瓦筒從地下引到井中。自那以後,江城的百姓吃水再不用出北門去挑。「枯骨水」的傳說也一輩一輩地流傳下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