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號「經國粉」!年少馬英九 50年前做過這些糗事

@ 2018-01-11

1986年10月7日,蔣經國接受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專訪,透露台灣即將解嚴,居間傳譯的是馬英九。 圖/國民黨黨史會提供

facebook

後天(1月13日)就是故前總統蔣經國逝世30年紀念。國民黨昨天首度邀前總統、也是曾任蔣經國秘書的馬英九列席中常會專題演講,紀念蔣經國對中華民國和台灣的貢獻。馬英九以「經國先生與我」為題,細數兩人之間的回憶。

相對馬英九的高度肯定,民主化後的今天,也有不少人從威權獨裁者甚至特務頭子來形容蔣經國。多元評價,也顯示多元社會的發展結果。

1987年10月10日,蔣經國去世前三個月接見外賓,右後為馬英九。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炮轟」蔣經國家 當傳譯茶水灑一地

身為頭號「經國粉」,馬英九在昨天的專題演講中,還首度公開提到他在初中一年級就與蔣經國「有淵源」,不但住在蔣經國家附近,小時候的馬英九還曾「炮轟」蔣經國家。

馬英九指出,民國51年,他讀臺北市大安初中一年級時,從萬華搬家到長安東路一段8號3樓,經國先生住在一段18號,兩家相距不到80公尺;從他家頂樓陽台,可以看到經國先生家的院子。有一年春節晚上,他們幾個小孩在頂樓陽台放鞭炮,用彈弓夾著最響的大龍炮,點燃引信後,就射到蔣經國家的院子。

馬英九說,大龍炮爆炸聲音很大,才剛射出一發沒多久,立刻有人衝過來查問,知道是小孩放鞭炮後,態度很客氣,也沒罵他們就走了。

他當時想,應該是經國先生時常告誡身邊的人,要待人有禮。不過,他們幾個小孩也沒再敢往蔣經國的寓所放炮了。那年,蔣經國52歲,他12歲,這是他對蔣經國的第一個的印象─對部屬要求嚴格。

馬也自爆,回國後第一天擔任傳譯,他應該就讓蔣經國留下深刻印象。那時他還是個90公斤的壯漢,那個傳譯的座位,卻是一張在經國先生與外賓之間的小板凳,他好不容易把自己塞進去,挺胸坐正,膝蓋一頂,就把茶几撞得晃了好大一下,茶杯裡的水全都灑出來,相當尷尬。

後來總統秘書室的盧主任,還特別交代總務人員,要拉開茶几跟板凳的距離,以容納這位新來的「胖秘書」。那年經國先生71歲,馬英九才31歲。

李登輝指蔣經國確立革新保台路線,圖為1979年蔣赴臺北市政府,聽取當時的市長李登輝報告水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國牌…對蔣高度評價 國內外都有

國民黨去年黨主席選舉時,參選人無不打出「經國牌」,前副總統吳敦義談到從政40年,受蔣經國栽培時,一度哽咽。前黨主席洪秀柱到蔣經國喜歡的花蓮餛飩店喝餛飩湯,遙想蔣經國「為政者的本分」精神。臺北市前市長郝龍斌也說,大家懷念蔣經國,更懷念那些清廉無私、為台灣打下經濟奇蹟的前輩們。

•前總統李登輝:1986年國民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蔣經國就已正式終結反攻大陸的大中國路線,確立台灣為主體的革新保台路線。

•民進黨籍前臺北縣長尤清:蔣經國對台貢獻厥功至偉,尤以任內最後幾年,蔣經國大是大非,卓見與胸襟開明民主,加速國內民主,在經濟及政治上貢獻不小。

•前文化部長、作家龍應台:蔣經國的一生,猶如二十世紀的縮影,他早年在共產黨統治的蘇聯求學,晚年卻在台灣實現民主,就像人們在二十世紀初對共產黨存有烏托邦幻想,然後幡然醒悟,走上民主之路,再涉入民主混亂時期,這一連串檢驗民主的過程,也正是二十世紀歷史的主軸。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蔣經國「沉默冷靜、想法務實」,認為蔣經國從不擺出思想家的模樣,但想法務實,社會知識豐富,善於識人,確保留在身邊都是可靠之士,隨時願坦誠提出己見,哪怕是逆耳忠言。蔣經國在開口前,必定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絕不信口開河。

蔣經國核定的解除戒嚴令。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論功過…50年代威權鎮壓 負評不少

對蔣經國的負面評價也不少。前國安會秘書長康寧祥提及當年解嚴過程,憶起蔣經國因聽不懂台語、難過一個禮拜的秘辛。他說,蔣後來會說自己是台灣人,應與此次經歷有關,但可惜這些感受未落實在具體政策,解嚴等民主化並不在蔣的施政規劃中,是受民進黨及社會壓力才不得不解嚴。

•前監察院長王作榮自傳:「在1950年至1960年代,可說是政府高壓威權時代,而主控這一段時期權力的便是經國先生,這可說是人盡皆知的事。…遷台早期,簡直是恐怖統治,以後雖稍放鬆,仍是絕對威權統治,毫無民主氣息。而且為求將來能繼承大位,不著痕跡地、但無情地、不擇手段地整肅對自己有妨礙者,甚至一再用冤獄羅織入罪,所以我對他的印象不佳。」

•前總統府資政高玉樹:蔣經國必須對1950年代初期的殘酷鎮壓負責。

•台灣守護民主平臺、殷海光基金會等民間團體:因戒嚴時期有利統治者的媒體環境,加上國際經濟體系分工帶來的台灣經濟成長,與他營造的親民形象,均使蔣經國神話至今仍在台灣社會相對穩固。

隨著檔案與研究揭露,蔣經國在國民黨政府來台後,主責整合特務與政工系統,早期「代表作」有他積極整肅雷震的「自由中國案」,打壓不同世代與省籍的知識分子。並批評蔣經國堪稱台灣「監獄島」的重要推手,統治晚期面對紛起的黨外挑戰與國際局勢交逼,治下仍陸續發生江南命案、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不只重傷台灣的民主化運動,也噤聲了原於1970年代蓬勃發展的新女性主義運動。

高聲望…歷次民調貢獻最大的總統

儘管對蔣評價兩極,但民間對他的肯定始終不減。民國87年1月15日蔣經國逝世10周年,聯合報民調顯示,有7成6的民眾肯定他對台灣的貢獻。

民國90年3月1日聯合晚報民調顯示,在蔣中正、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四位總統中,執政表現分數分別是蔣經國80.54分、蔣中正68.21分、李登輝65.94分,陳水扁57.85分。

同年5月10日TVBS民調顯示, 4成2的民眾認為歷任總統中對台灣貢獻最大的是蔣經國,在四位總統中高居榜首。

民國90年11月,天下雜誌民調也顯示,逝世13年的蔣經國,依然被民眾視為「最美」的政治人物。

民國97年,TVBS再做民調,蔣經國仍高居「對台灣貢獻最大總統」第一名,而且比7年前還高,有4成9民眾這樣認為。事實上,在類似調查裡,不管現任總統是誰,政黨輪替幾次,蔣經國始終高居榜首。

桃園大溪慈湖雕塑園區裡唯一一尊蔣經國立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蔣化 促轉為何未波及蔣經國?

立法院去年底甫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將推動台灣威權統治時期的轉型正義。不過,民進黨多著重在白色恐怖時期的主政者蔣中正,對於去蔣化的相關主張,較少波及蔣經國。

其間原因,恐和蔣經國在民間的高聲望有關。馬英九說,蔣經國對台灣有四大貢獻。第一,是推動十大建設;第二,是解除台澎戒嚴;第三,開放大陸探親;第四,力行勤政愛民。十大建設促成台灣經濟升級;解除戒嚴帶來民主改革;開放探親促成兩岸和解;勤政愛民端正台灣政風。每一項都是歷史性的貢獻。這樣的評論,尚稱中肯。

當然,蔣經國之接班,多少仍有封建色彩;其政治生涯歷經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確是威權體制,相關批評也並非無的放矢。只是歷史功過,畢竟很用是非黑白二元對立來解釋;蔣經國是人不是神,神話或妖魔化意義都不大。恐怕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歷史才能給他最妥適的評價。

中山高是十大建設之一,也是蔣經國對台灣的貢獻。

來源:udn.com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點擊檢舉按鈕舉報,網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檢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