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起晚了,是讓他睡懶覺還是送去幼稚園?孩子的說法讓媽媽羞愧……

@ 2018-01-11

 

你家孩子起晚過嗎?你是請假讓他繼續睡?還是送他幼稚園?相信很多爸媽都不知道這件事孩子怎麼想吧,要睡懶覺還是按時去幼稚園?孩子這麼一說,竟然點醒了媽媽!

先說說事情的經過:6:40手機鬧鐘響起,媽媽小眯一會爬起來,看看窗外,沒有動靜。天氣預報說北京今天要下大雨;昨晚因為碼字沒能及時安排孩子睡覺,睡著時已過11點,專家說了睡眠不足影響身高;這幾天天氣悶熱,吹空調有點多,娃兒有點感冒,需要好好休息,要不就等她睡到自然醒再送她去幼稚園?或者乾脆請假不去了,省的放學時下雨不好接,今天就讓她在家好好看書畫畫,媽媽繼續碼字,互不干擾。

這樣的安排似乎也不錯……看著女兒熟睡的小臉蛋,一千個請假的理由在媽媽腦海裡打轉。要不問問孩子吧?「星星,你是想睡到自然醒,我們在樓下吃早餐後再去幼稚園,還是現在就起來呢?」 「現在就起」,女兒眯著眼睛惜字如金,依然沉睡狀。這回答真有點出乎我意料,我本想睡個回籠覺的計畫也泡湯了。此時已是7:15,比平常晚起了15分鐘。我翻出衣服來,放在床頭。

「你自己穿還是媽媽幫穿?」如果時間充足,她會自己穿,看她昨晚睡得晚,我有點心軟了。「你幫我穿吧」女兒挪開身子,伸直雙腿,閉目養神還不忘指示,「來,先穿襪子」。好吧,悉聽遵命。穿衣、刷牙、洗臉、喝水,一切準備就緒,背起書包上學囉!機車飛馳在樹蔭下,幾分鐘就到了幼稚園。還好,還能趕上做早操。早操音樂是慷慨激昂的「精忠報國」,孩子們從中班開始就一直在練這支操,全園縫重大活動必演曲目。

排好隊,擺好姿勢,不出幾個動作,孩子們各個精神抖擻,早晨的起床氣一揮而散。做完操,排成一排,小朋友們和家長揮手再見,跟隨老師走進班裡,開始了一天的幼稚園生活。各位送娃的家長們也就各自打道回府了。

回到現在:如果今天我沒問她,又擅自做主讓她多睡一會,醒來再送幼稚園,多半是10點左右了。又會怎樣呢?曾經聽她對我訴過苦水,「媽媽,今天老師們都問我,是不是生病了,還是去打預防針了?」

「那你怎麼回答呢?」「我沒說話。」「為什麼不說呢?」「我沒有生病,也沒有去打預防針,我只是睡懶覺了,不知道該怎麼說。」「你如實回答就可以了,就說昨晚睡得太晚了,媽媽讓你補覺了。」 「我怕老師會罵我。」聽到這裡,瞬間感覺自己的做法有點不妥當,也能感受到孩子那顆純淨的小心靈。回想起每次晚送幼稚園,在門外看著她走進去,小朋友們都會圍過來問「星星,你來了,你怎麼現在才來啊?」。

女兒一臉尷尬無語聳聳肩膀,求助的小眼神拋向我,我也只能示意她沒關係。也許是有了前面幾次不知該如何應對的親身體驗,今天這個心思細膩的小女孩即便再困,也要打起精神爬起床,按時上學校了。 女兒擔心遲到會被老師責罰這件事情,讓我想起了發展心理學中幼兒關於道德認知的發展,說來大家一起探討。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是最早研究道德發展問題的學者之一。

他用臨床訪談法研究了兒童在打彈子遊戲時對規則的理解,並採用人物的行為意圖和行為結果相衝突的對偶故事法來研究兒童對一些問題的決策。

例如:

故事A:一個叫約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間裡。家人叫他去吃飯。他走進餐廳。但門後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個放著15個杯子的託盤。約翰不知道門後有這些東西。他推門進去,門撞到了託盤,結果15個杯子都摔壞了。

故事B:從前有一個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親外出了,他想從碗櫥裡拿出一些果醬。他爬到一把椅子上,並伸手去拿。由於放果醬的地方太高,他的手夠不著。在試圖取果醬時,他碰倒了一個杯子,結果杯子倒下來打碎了。

在兒童聽懂故事之後,皮亞傑問兒童兩個問題:(1)這兩個孩子犯的錯誤是否相同?(2)這兩個孩子中,哪一個更壞一些?為什麼?根據兒童的反應, 皮亞傑提出兒童道德的發展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前道德階段。

5歲之前的學前兒童還沒有表現出規則意識。

在玩彈子遊戲中,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則來遊戲,遊戲的目的在於輪流去玩,而不是要取勝。

他律道德階段。

5-10歲兒童處於這個階段。

所謂他律就是「在他人的約束之下」。這時兒童有了很強的規則意識,並開始認識 規則是由權威人物比如教師、員警等制定的,神聖不可侵犯。這個階段的兒童傾向於 根據客觀結果而不是行為意圖來判斷行為的恰當性。

所以,很多5-9歲的兒童認為打破15個杯子的約翰比打破1個杯子的亨利更加淘氣,他的行為是不恰當的。這些兒童想像內在公平,認為只要違反了規則就會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懲罰。

自律道德階段。

10歲、11歲之後的兒童處於這個階段。

兒童認識到, 社會規則是共同約定的結果,規則是可變的。有時為了滿足人的需要,也是可以違反規則的,這不是不道德的行為。

這一階段的兒童 進行是非判斷時,更多依賴行為者意圖而不是行為的客觀結果。所以,10歲的孩子通常會說想偷吃果醬(不良意圖)的亨利打破了1個杯子比去吃飯時打破15個杯子的約翰更淘氣。自律階段的兒童不再相信內在的公平,因為經驗告訴他們,有些違反社會規則的人並沒有被發現或者受到懲罰。回到女兒擔心遲到被老師責罰這件事, 對於6歲的女兒來說,「遲到就是不對的。

沒有正當理由不能請假,上學時間睡懶覺也是不對的」 這些觀念在有權威感的老師面前,就是固化不可改變的規則。而在媽媽這個成人看來,遲到的起因是想讓孩子睡足覺長身體(其實早上補覺無用,確實是心軟了),在幼稚園還不那麼講究學習紀律的階段,偶爾違反規則是可以理解的(這個自我檢討好汗顏,其實我還是一個尊師重教的好家長噠)。

被老師和同學追問晚來的原因,女兒還感到了 羞愧。兒童隨著知識面的擴大,年齡的增長,有時,會感到自己的言行與外界的期望或是與榜樣的示範相距甚遠,他就會對自己出現的錯誤行為感到羞愧。感到羞愧有時不是一件壞事,正說明孩子的道德認知水準發展起來了。女兒正是由於羞愧,所以戰勝了瞌睡蟲,昂首挺胸上學去了!這下該輪到媽媽羞愧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