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9
眾所周知,海底蘊藏有豐富的寶藏,隨著陸上資源的開採殆盡,人類又將目光投向了佔據地球總面積四分之三的海洋,不過,為了奪得這些寶藏,海洋強國的普遍做法就是「海底命名」。
說白了,就是為這塊海底取個名字,然後以此為依據進行科學考察甚至開採寶藏,不過這得通過「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的審核。
據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前日本申請通過了34個海底地名,包括「漱石海脊」和「龍之介海山」等,此舉就是為了利用「文豪海山地形群」與中國在相關海洋專屬經濟區抗衡。
不過,即便日本在「海底命名」方面佔據了一定優勢,但海底的那些寶藏,日本卻無福消受,或者說只能看不能拿,原因就是海底資源開採技術不夠先進,例如可燃冰。
儘管日本和西方等國家領先中國幾十年研究可燃冰開採技術,但由於其困難程度好比「在豆腐上打鐵、用金剛鑽繡花」,導致日本最多也只能保持6天提取12萬方的記錄。
相反,中國的科技人員僅用了20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從技術跟跑到領跑的過程。
同時,中國還建造了世界第一艘深海採礦船,其可以在2.5公里深的海底作業,配備採礦設備、水下機器人、甲板起重機和直升機坪等,能在海上連續作業5年多時間。
除此之外,還有「流動的國土」——海上鑽井平臺「藍鯨2號」,其最大鑽井深度達15240米,相當於兩個珠峰的高度,最大工作水深3658米,適用於全球95%的深海作業。
加上中國領先世界的海底開採技術,日本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煮熟的鴨子飛到中國碗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