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近年來,「正面管教」這一來自美國的育兒理念被越來越多地普及進中國父母的心裡。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國社會這個「挑錯」的文化里,「溫和而堅定」地對待孩子的態度雖然不錯,但有時可以選擇性地忽視孩子的某些問題,不斷地鼓勵他,從而積累他的優勢,養成優秀的習慣。同時,她以親身的育兒實踐貢獻了另外兩點秘籍:帶著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和保持自身的理性思考能力。
文丨程琳 編輯丨黃曄
沈奕斐,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她的兩個孩子,女兒已經上初中,幾乎沒有在外補過什麼課,女兒小學成績一般,但現在已是個學習能力超強的小學霸。
兒子幼兒園,邏輯思維和反應能力比一般孩子都快。她深信鼓勵是門藝術,家長要不斷讓孩子「優勢積累」;在她家,還有一個場景非常常見:全家人一起玩遊戲。她又有什麼教育的秘籍呢?
1
我並不反對正面管教,但我更提倡「優勢積累」
什麼是「優勢積累法」?
在我看來,就是找到孩子任何一點優勢,並表揚他,讓它在孩子這裡變成可複製的行為,不斷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能量。
有的家長會問我,孩子毛病實在太多怎麼辦?我的答案是,假裝看不到孩子的這些缺點,但只要他有小優點,就要讓他清楚知道。
因為,關注問題並不意味著解決問題。
拿孩子寫字這件事舉例。
如果我們總愛在旁邊跟孩子說:「寶寶,你這樣寫不行哦,媽媽教你,這個字應該這樣寫。」「寶寶,姿勢要坐端正哦,這樣寫字才會更好看。」……
看起來,家長說這些時候的語氣是溫和又具有引導性的,實際上,還是在挑孩子的錯。
在這裡,如果用「優勢積累」的做法,應該這樣做:哪怕看到孩子坐姿不怎麼好,字寫得不怎麼樣,下筆也錯誤,但如果我看到孩子落筆是正確的,那麼我就會說:「寶寶,你看你能把字都寫在框里了,很厲害。」
下次碰到他某個筆畫比如一撇或一捺寫得好的時候,我就會誇誇他這個筆畫下筆很穩。做錯了的話,就採取忽視態度。
這樣一來,這些好的細節很容易就會變成習慣保留下來,而且孩子會越做越好。
現在很多人在強調正面管教,我個人並不排斥對孩子需要積極地正面管教,我也認可其中的一些很好的方法。
但在我看來,正面管教的理論來源來自於西方,而西方心理學,建立的文化基礎是偏個人主義的。所以它更適合美國的孩子,雖然提倡溫和而堅定,但也強調「關注問題」,其實是不那麼適合中國文化的。
在美國,不管是學校文化還是家庭教育的文化,是很少有人去批評孩子的,大家不會去關注孩子的問題。
但中國文化其實是一個「挑錯」文化,中國媽媽天天在關注孩子哪裡做得不好需要改進,我們關注的更多是「問題」。
哪怕某天我在公共場合抱孩子的方法不對,路邊的一個老太太都可以指出我的各種錯誤。我們不僅是跟孩子之間,陌生人跟陌生人之間也都受這種挑剔文化的影響。
我們覺得這是幫助他人成長,我們用80%的時間在關注問題,我們相信解決問題才是成長的道路。
所以,在一個大家都比較挑剔,一直把問題作為關注點的文化中,如果你還強調「關注問題」,這就意味著孩子一直處於被挑剔的處境中,壓力是很大的。
在學校被關注問題,在家裡也被關注問題,他沒有美國孩子所享受的那個80%沒有原則的讚美鼓勵時間,他都在被尋找問題,即使你是很溫柔的提醒,但是再怎麼溫柔,你依然是在找差錯。孩子依然不爽。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用溫柔而堅定的方法,到孩子一定的年齡就不管用了,因為你背後的挑錯意識他時能感受到的,無論你是讚美還是鼓勵,你的行為都告訴他:你只看到他的問題。溫柔而堅定只是你的一個幌子而已。
2
在遊戲中學習,孩子學得最快最好
信息化時代,信息其實是最不值錢的。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背誦很多知識性的內容,沒有太多意義。
孩子以後的發展,我認為,都是「玩」出來的。所以我一直對家長強調說,遊戲很重要,學習也可以在遊戲中實現。
那麼,怎麼能夠讓家庭裡面有遊戲化的概念出來呢?在我們家,我們和孩子們玩各種桌遊,比如卡牌,棋類遊戲等。
拿數學學習來說,低年齡段的數學無非就是計算,近似值這些知識點,完全可以在遊戲中解決。我兒子的幼小銜接就是在我和老公陪著他玩的過程中做好的。
比如,我跟孩子玩「小鴨農場」的遊戲解決近似值的問題,孩子每次都會玩的不亦樂乎,幾乎每次都會進行加時賽。
為了鍛鍊孩子觀察力,我們玩「GO GO 碰」遊戲。
這個遊戲的卡牌一面是物體,另一面是英文單詞,奇妙的是,任意兩張卡牌之間,都有某一樣東西是一樣的,孩子們可以在不同圖片上尋找相同的物體,也可尋找與物體相對應的單詞。這個在鍛鍊觀察力的同時,也鍛鍊孩子英文識別力。
為了練習10以內的加法,我們玩「加10賽」遊戲。
這個遊戲就是一堆不同數字的牌,如果看到裡面哪兩個數字加起來等於10,趕緊按鈴鐺。這個遊戲對孩子的計算、反應、觀察和記憶都是一個很大的鍛鍊。
除了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學習,我認為,遊戲還有另外兩個好處:
1
增強孩子與父母之間親子關係
我平時看到的太多的玩具都是孩子一個人玩,這樣既沒有「玩」應有的效果,也沒有增強親子互動。
一個人的成就感,很多時候來自於工作和職位。但幸福感,主要來自於家庭。
在我家,玩遊戲這件事情對爸爸回家之後的幸福感提升特別有好處。
我先生以前的工作特別忙,我跟他說,研究表明,爸爸不參與家庭教育,孩子當然也不會發展得不好。但是,如果你不參與,當孩子到青春期的時候,什麼都不會跟你說,你會留有遺憾的。
他聽我這麼一說,就開始每天回家之後「扮演起爸爸」的角色,如何扮演呢?最常見的就是,他回到家裡會問這樣的話:
寶寶,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啊?
有什麼快樂的事情嗎
有什麼不快樂的事情嗎
有什麼需要爸爸幫助的嗎?
......
儘管他看起來問的很」親民「,但孩子給他的答案基本就是「沒有」。
他很苦惱,找不到原因。
我跟他說,因為你以前不陪孩子玩,沒有和孩子培養起感情,孩子們和你不親近當然不會願意與你分享咯。
所以我當時想了個辦法:我對孩子們做了規定,家裡所有的遊戲只有等爸爸回來才可以玩,爸爸不回來就不可以玩遊戲。這樣一來,爸爸每次回來後,會參與進他們玩的遊戲中去,親子互動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
2
玩遊戲也是教育孩子的過程
在遊戲的過程中,經常會爆發出來不同的問題,比如,如何教孩子認識「輸」。
當他們輸了的時候,孩子會非常較真,如何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和面對「輸」,就很重要。
我的建議是:孩子輸的時候,我們要一笑而過,因為這樣孩子最沒有壓力。
我家會有很多「快樂懲罰」,比如考拉抱。誰輸了誰就要用考拉的方式抱另一個人,並對對方說「我愛你」。
這樣的方式,孩子就不會覺得懲罰是一件特別難過的事情。
在家裡,我還推薦家長可以與孩子玩一些跟身體運動有關的遊戲。比如,爸爸站在小地毯上,媽媽跟寶寶一起把爸爸推出去,記錄推出去需要花的時間,不斷突破記錄。
3
做家長更要培養批判性思維,理性思考
很多專家都在強調跟孩子的智慧溝通,我認為,智慧溝通的前提是家長一定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理性思考問題,學會啟發式提問。
要學會這種批判性思維,首先要確定問題到底是什麼。
比如,有家長經常問我,孩子拖拉怎麼辦?
在處理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了解,孩子拖拉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在解決拖拉問題的時候,起碼家長要知道自己家孩子的問題到底在哪裡。
是自己心急呢,還是孩子本來動作就就慢呢?孩子表現拖拉,為什麼說孩子是拖拉的?有什麼證據說孩子拖拉?孩子早上用了十分鐘繫鞋帶是為什麼?
在我看來,拖拉無非就是以下這4種原因:
孩子個性本身是慢吞吞的
父母的節奏與孩子的節奏不一樣,有時候並不是孩子慢,只是與父母的節奏不一樣而已。
孩子碰到問題,自己沒辦法解決,他困惑了。這種尤其是在做作業的時候出現得多。
就是孩子故意要跟家長對著干。
你看,我們只有知道問題到底是什麼,才能去尋找解決的辦法。
還有家長說,孩子寫字習慣不好怎麼辦?
那我想我們首先得問自己,什麼是好的寫字習慣?好的寫字習慣有哪些表現?是坐姿要端正?而眾所周知,坐姿其實完全取決於孩子的手腕發育的力量,很多時候並不是習慣問題。
還有人說,坐下來屁股不能左右扭動,但我認為這其實是個性的問題。
實際上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沒有一種教育方式是能夠針對所有的孩子都管用的。不管採用什麼樣的育兒方法,我建議家長們都要先觀察,了解自己的孩子,具備理性的態度。
我的一個朋友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有一次,她的孩子跟他說,同學們譏笑他。很多家長在聽到孩子這種控訴的時候,肯定首先覺得同學們不對,孩子被欺負了。
但朋友問孩子:你為什麼認為別人是譏笑你呢?
孩子回答:同學們看他的一個行為忍不住哈哈大笑。
她這時候對孩子是這樣說的:人家控制不住的笑與有意識的譏笑或嘲笑是不一樣的。在媽媽看來,他們並沒有譏笑你,而就是一時忍不住的笑,並沒有惡意。你想想看,是不是?
當然,我只是很簡單的描述了這樣一件事情,但它足以告訴我們,我這個朋友不僅通過孩子的描述看到了事情的本質,更及時做出了有效引導和解決。
說到這裡,我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學會提問》,在作者看來,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有三個特點:
一是有「問題意識」,對於別人的觀點,不是一股腦兒全盤接受;
二是有「提出關鍵問題的能力」,對於別人的觀點,能提出切中要害的問題;
三是有「解答關鍵問題的能力」,能夠解答自己提出的關鍵問題,做出理性的選擇。這本書的目的就是通過提升這三個方面的能力,來幫助你通過提出關鍵問題,鍛鍊批判性思維能力。
這本書裡面還有10個工具,用這十個工具反覆去練習相信對大家會很有幫助。
之所以我這麼強調家長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要理性思考的重要性,是因為當孩子越來越大,尤其是到青春期的孩子,碰到孩子向你求助時,如果你給孩子一個問題解決的方式不能讓他信服,或者如果你不能幫他找到問題的原因,長此以往,孩子與父母之間隔閡會增大,孩子容易產生的問題也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