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4種「育兒方法」,最「毀」孩子!家長犯任何一條,都可能出大問題!

@ 2018-01-07

隨著寶寶的年齡增長,在教育方面的問題會變得越來越突出。那麼,有哪些育兒方法,是非常容易慣壞寶寶的?今天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14種做法。

1、寶寶想要什麼就給什麼

無論寶寶想要什麼東西,家長都會給寶寶買買買。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讓寶寶覺得,爸爸媽媽給自己買東西,是本來就應該做的。

2、不理會寶寶說粗口,寶寶想說就說

寶寶的學習能力很強,看到電影中的人物表演,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身邊一些大人的做法,寶寶都會去學習。粗口就是其中一種,當寶寶說粗口時,家長不去理會。孩子肯定會以為,說粗口沒有什麼所謂。

3、感覺寶寶還小,不讓寶寶做家務

感覺寶寶還小,寶寶想幫忙做家務的時候,都不讓寶寶做,久而久之,寶寶就覺得,做家務是大人的事情,和自己沒關係。

4、寶寶做家務,跟家長拿勞務費

等寶寶稍微長大一點,寶寶幫忙做家務,就有可能會跟家長談條件,比如做多少家務,讓爸爸媽媽給多少零花錢。當沒有給予孩子物質獎勵時,寶寶就肯定不會想做家務了。「家務」和「零花錢」的關係,建議分開會比較好。

5、從不批評孩子

孩子很難分得清,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要是寶寶做錯事情,家長沒有及時把寶寶做錯的地方說出來,長大之後,想要糾正,就更加困難了。

6、爸爸媽媽批評寶寶,爺爺奶奶站出來袒護

當爸爸媽媽批評孩子時,有部分爺爺奶奶會站出來護著寶寶,用寶寶年紀還小的緣故,讓家長原諒孩子的錯誤。或者當爸爸媽媽批評孩子時,爺爺奶奶當面指責爸爸媽媽的不是。這樣的做法,會讓寶寶覺得爺爺奶奶,就是「靠山」一般的存在,可以不理會爸爸媽媽的教育。

7、任由著寶寶玩手機,打遊戲

數碼產品越來越普遍,家長的工作也越來越忙,疏忽了陪伴,讓寶寶長期沉迷於玩手機,打遊戲中。無論是對寶寶的語言發展,還是在未來和他人的交際中,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及時遇到問題,也有可能選擇逃避自己。

8、寶寶一哭鬧,就遷就寶寶

公眾場合,在家長不肯買玩具的情況下,寶寶為了讓家長購買玩具,通常都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很多爸爸媽媽為了讓寶寶停止哭鬧,就會選擇遷就寶寶,滿足寶寶的願望。遷就了一次之後,寶寶下一次很有可能還會加大哭鬧的力度。

9、特殊對待寶寶

比如,經常把最好的東西夾給寶寶吃,節假日都給寶寶買禮物,寶寶有不尊重老人,不尊重比自己小的孩子,都可以被原諒,給寶寶許多「特殊」的權利。

10、無論發生什麼事,都無條件支持孩子

無論寶寶做了什麼事情,家長都無條件支持孩子。要是寶寶在幼稚園把其他小朋友打哭了,家長依然支持自己的孩子,那麼寶寶也會認為,很多事情是可以通過「暴力」來解決的。

11、時時刻刻都以寶寶為中心

寶寶習慣了成為大人的焦點,習慣了接受表揚。當家裡有客人來做客,沒有注意到寶寶的時候,寶寶就有可能會出現無理取鬧的行為。長期習慣了接受表揚,遇到批評,也很容易滋生自卑感。

12、經常求著寶寶做事情

寶寶不肯好好洗澡,或者寶寶不肯乖乖吃飯,家長選擇放低自己的姿態,求著寶寶吃飯,求著寶寶洗澡。家長除了很難樹立起威嚴外,寶寶也有可能更加不配合。

13、不教寶寶獨立穿衣吃飯,覺得寶寶長大自然會

寶寶想要獨立的去完成一些事情,比如獨立穿衣吃飯,鋪床,洗衣等等。家長都選擇「幫」寶寶完成。這樣做,肯定很難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14、去別人家裡玩,寶寶隨意進出房間,或隨意拿走玩具

帶寶寶去朋友家裡玩,發現寶寶隨意進出別人房間,家長沒有及時阻止。或者寶寶臨走時想要帶走玩具,家長也選擇支持。這樣做,除了會給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外,寶寶也會覺得,帶走玩具,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