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家裡做客的孩子臨走時帶走幾件玩具,你的孩子會怎樣表現?如果他哭鬧不止,你又會如何對待他?或許你覺得這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但或許孩子卻怎麼都無法忘記這道傷。
一項調查!我們都曾經歷這樣的童年故事
其他孩子來做客,臨走在我的默許下帶走幾件玩具,而我的孩子為此大哭不止。面對這樣的問題,你會如何解決?我們在小小的朋友圈裡做了一個小調查。受訪物件20人裡,有超過一半(11人)說「再買新玩具給他」。然而這樣的做法我並不贊同。這些家長所犯的錯誤是中國家長普遍遇到的,差不多每一個人都有類似的「童年故事」可以講述。我們今天就來解讀一下這種現象。
為什麼哭?
孩子剛剛建立的安全感被剝奪
在家長問怎麼開導孩子的時候,就說明並沒有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哭」,明明只是順手送了幾件玩具,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應呢?因為家長不瞭解這個玩具對孩子的重要性。
在這些玩具和孩子建立了感情之後,有時會成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s)。
在孩子與父母,尤其是與母親脫離那種極其緊密的關係時,孩子對於外界的「安全感」將會有一部分轉移到其他物體上,其中最多的就是玩具。我們看到有些孩子必須抱著小熊才能入睡,小熊在這裡就是過渡性客體。
這也是我不建議武斷地用「再買一個」來解決問題的原因,因為新買的物品哪怕一樣,甚至更好,但對於孩子來講可能完全不是原來那個物品了。
這些東西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世界安全感的「標誌」。一旦被剝奪,孩子則會陷入極大的恐懼和不安。而父母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結果卻強行剝奪這些物品,還將其轉送他人,這對於孩子內心來講是非常大的打擊。一方面是最信任的人背叛了自己,另一方面是建立了感情的物品被剝奪。所以,孩子才會哭鬧。
怎麼錯了?
好心分享,卻讓孩子不再願意分享
很多家長不經過孩子的同意,將孩子的玩具轉送給其他人,認為這是培養孩子的「分享精神」。但是孩子經過這種被強制分享的經歷,反而會變得再也不願意分享了。
最重要的在於,父母這種不經孩子同意就將孩子的東西轉送出去的行為,給孩子豎立了一個極差的「榜樣」。一旦孩子認可了這樣的行為,就有可能認為隨意拿別人的東西沒錯,甚至覺得只要自己比對方強(就像大人比小孩強),就擁有處置他人物品的權利。
一、把分享當成一種道德品質來要求孩子
強迫孩子分享,對於讓孩子養成樂於分享的習慣不但沒有幫助,反而很隨意地給孩子貼上了不好的標籤,影響了孩子的自我發展。在生命之初的幾年裡,孩子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會理所當然地以為「我喜歡的,就是我的;我拿到的,就是我的;我看到的,也是我的……」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和逐漸的社會化,他們才慢慢有了分享的意識。
二、不尊重孩子的物權觀,逼孩子分享
孩子的分享行為是建立在自身物權的基礎上的。換句話說,孩子先明確了「這是我的東西」的概念,才逐漸懂得「與人分享」。孩子只有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力,才會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並學會與人分享。如果強行要求他們分享,不僅不利於孩子物權觀的建立,還可能導致孩子抵觸分享,甚至打擊到孩子的社會熱情和興趣,造成孩子的恐懼或焦慮。
培養孩子正確的觀念,
而不是幫孩子做正確的決定
此時,首先你要認可孩子的難過,理解他為什麼會一直哭。然後要向孩子道歉,同時講出道歉的原因。這不是丟人,相反是一種勇敢的行為。
如果以後再碰到有親戚的孩子想要自己孩子的玩具,家長也可以鼓勵這種分享行為。但直到孩子們玩得非常熟之後,
再去試探願不願意分享。家長需要培養的是孩子關於「正確」的觀念,而絕不是幫孩子做「正確」的決定。
教育孩子並不容易,只要願意放下身段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父母就會發現,孩子會給予他們正面的回饋,變得越來越懂事,也越來越會理解他人。而這正是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