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腳步吧,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其實是「三分教,七分等」!父母必讀!

@ 2018-01-01

請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教育孩子需要的是「三分教,七分等」,急於求成隻會導致「揠苗助長」的悲劇!

有很多父母從孩子滿周歲開始,就為其「定製」了詳細的學習計畫,一歲學說話,兩歲學心算、繪畫,三歲背唐詩、四歲練鋼琴、五歲學數學,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有出息,自己心裡也更踏實。

男寶陽陽一歲8個月了,日常除了「爸爸」「媽媽」「這個」「那個」...其他詞彙就不太會。父母很擔心,怕孩子會有什麼語言發育問題。

我和陽陽接觸一段時間後,發現和龍鳳胎姐姐恬恬相比,陽陽語言發育會稍微慢一些。

相同的詞彙,恬恬一遍學會,而且敢於大膽地說出來,但陽陽就要多次反復地教導才敢大膽地開口。但很多時候,家長沒有這個

耐心,一兩遍沒教會,就判定孩子學不好,乾脆放棄教了。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成長表。陽陽雖然語言能力稍微弱一些,但大動作就比恬恬快一步。恬恬走路還有些不穩,陽陽已經能跳著走了。教育孩子要遵循孩子的規律,多點耐心多點細心。

古話說,「樹不修不直,人不教不乖」。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常用「修理」來形容自己的教育。然而,連農夫種田要尊重作物的生長規律。

「三分種、七分等」,保證好按時澆水、施肥、除草,剩下的時間,則由它們自己生長。教育孩子其實也一樣,要「三分教、七分等」。

孩子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結果,什麼時候明理,什麼時候覺醒,都有自己的規律,家長不能因為自己的焦慮,就去影響他們的成長。否則,急於求成的心態可能會導致「揠苗助長」的悲劇。

一、三分教

三分教是指教誨要適量。說教過多隻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適得其反。具體說起來,父母應注意以下3點。

第一,正確認識孩子的認知能力。

根據發展心理學理論,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會發展出不同的能力,超前教育往往適得其反。比如3~6歲的孩子才能養成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坐在教室聽講,如果讓一個兩歲孩子認真聽講,無疑是不切實際的。

第二,用簡潔、易懂的方式表達。

為了讓孩子愛讀書,猶太人會在書中悄悄夾一塊巧克力或擦上蜂蜜,讓孩子第一次接觸到書就形成「書本是甜的」這一概念。這在心理學上稱為「首次感知」。

對0~3歲的嬰幼兒而言,首次感知的經驗如同白紙上畫的第一條線。當孩子稍大一些,父母會問孩子,如果發生火災,你會帶什麼離開?

孩子的回答可能各不相同,但父母會啟發他們:書本是最珍貴的財富,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偷不走的。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也要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指出他錯在哪裡,以及如何改正。

第三,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他們只能依據他人的回饋來認識自己,而父母的回饋作用即「鏡子作用」就很重要了。

建議父母以自己為榜樣,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讓其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

二、七分等

七分等是指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天賦秉性、成長步調、敏感期等,等待孩子自我學習,讓他自己去嘗試、去體驗、去失敗、去成功。

「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人體有一定的自愈功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所以,父母不要過於頻繁地去糾正孩子的行為,給孩子自我學習和消化的時間。孩子的成長,需要時日和世事的打磨,絕不可能一蹴而就。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