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孩子:內向不是缺陷,是天賦

@ 2017-12-31

作者:洞見Hugopinkman

內向從來不是劣勢,它是一個禮物。

「那些喜歡獨處,或是樂於自己一個人鑽研的孩子,常常被視為局外人,甚至是問題兒童。而且大部分老師都相信,最理想的孩子應該是外向的,甚至是外向的學生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這是美國著名作家蘇珊·凱恩在TED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中所說的話。

在社交和外向性格備受推崇的今天,內向慢慢變成一個貶義詞,如果有人說:「你真內向」,言語裡就自帶著一股同情、憐憫甚至責備的意味。因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向這個詞被賦予了很多別的含義:害羞,社交恐懼,保守,悲觀,孤僻,沉默寡言。但是當你聆聽蘇珊·凱恩溫柔堅毅又富有激情的演講時,你會發現內向的人無需改變,也自有精彩人生。

01

內向是孩子的性格不是孩子的缺陷

傑羅姆·卡根在《蓋倫的預言》一書中說道:「嬰兒的性情天生就具備基礎特質,比如有些孩子天生就不能隨心所欲的放鬆自己,不能隨意的開懷大笑。還有些嬰兒脾氣更壞,更敏感,更難應付,當然也有些嬰兒性格溫和。」為此卡根測試了462位嬰兒,並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追蹤研究。

測試很簡單:嬰兒單獨坐在椅子上,他們會聽點兒新聲音,聞點兒新味道比如酒精味,還有幾個從沒見過的新奇玩具,在他們眼前晃啊晃…有的寶寶表現平靜放鬆,甚至對新事物產生興趣,有的寶寶則手腳蜷縮,極度不安進而大哭了起來。

卡根在視頻里說道:「令我們驚訝和滿意的是,我們能夠在小孩四個月大的時候透過一個非常簡單的行為,預測出這兩種氣質,他將來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在四個月時表現出手腳蜷縮、極度不安甚至大哭的小朋友之後可能會變得十分安靜,通常一到兩歲時就會傾向於靦腆和內向,即使在他們長大到18歲,他們的性格還是內向的。這是與生俱來的神經化學特質使得小孩子有那樣的表現。」

嬰兒天生就有自己獨特的秉性,這些秉性會影響到她們未來的性格。他或許內向或許外向,雖然後天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但正如蘇珊·凱恩所說:「後來努力可以帶我們走得更遠,卻無法超越基因所劃定的框架。」

我們可以發現,內向是與生俱來的個性特徵,內向和外向並沒有好壞之分,就好像人天生就有男女之別一樣,無需刻意改變。

02

內向的孩子, 別浪費天賦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容格認為,人可以從不同的事物中汲取能量,外向的人可以從和他人的相處中得到能量,而內向的人可以從獨立的思考中得到能量。這就註定了內向的人有自己的性格優勢,會被內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善於傾聽,善於思考,創造力也會更強。美國有一項歷時30多年,針對社會精英的研究。他們發現,內向型性格的英才是外向型性格英才的3倍;IQ越高的人,內向型的傾向就越強烈。而且,他們在創作,藝術,科研等領域有著外向者無法比擬的天賦。

「寧靜生活的單調與孤寂能啟發創意的思維」。

愛因斯坦一生都在踐行他所說的話。他作為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毫無疑問,愛因斯坦是繼牛頓以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在今天,所有的人都在讚頌愛因斯坦和相對論的偉大和神奇。但這位被奉為天才的人,是一個孤獨者。愛因斯坦很晚才學會說話,一直到7歲時他依然是個沉默寡言,不太願意說話的孩子。

《愛因斯坦傳》里有這樣一段描述:「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他內心沉靜,絕不墨守成規,思考不受外界影響,想像力的驅策使他能夠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是個怪人,一個可敬的叛逆者」多年以後,當人們問他為何能在1905年提出那麼多改變人類認識世界的理論,他謙虛地回答道:「並不是我很聰明,我只是和問題相處得比較久一點而已。」孤獨和安靜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內向者會關注內在、反躬自省、把內在的敏感磨礪成對世界的洞察力。如果沒有內向的人,這個世界就不會有進化論、古典哲學、萬有引力、相對論;就不會有哈利波特、指環王和史努比;就不會有《我有一個夢想》的經典演講和《向日葵》、《格爾尼卡》的傳奇。

內向從來不是劣勢,它是一個禮物。

03

孩子,你可以成為你自己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個作者的自白:我兒時是一個特別內向的孩子,喜歡自己安靜的搭積木、看書,甚至就安靜的坐著也能坐很久。不喜歡家裡來客人,也不喜歡走親訪友,成長的每個階段都只有一到兩個知心朋友,極少參加多人的聚會和活動。我的父母一方面覺得我是一個特別「省事兒」的孩子,基本不用怎麼管,肯定不會亂跑,也不會被陌生人拐走。但一方面又覺得我特別「沒出息」。有一次為了讓我去跟其他小朋友玩,甚至把我的書拿走,強推出門,跟我說;「不要天天在家裡窩著,以後出去連個交往都不會,一群孩子在那邊玩「老鷹捉小雞」呢,你快去快去……」

還有一段時間,不知道父親從哪裡聽說了一個鍛鍊孩子外向的辦法,大學的時候經常帶我去各種飯局,然後逼我說敬酒詞。結果通常是我點頭笑笑,然後一聲不吭。這麼多年,一直試圖改變我的父母始終沒有成功。我依然內向,喜歡獨處,卻也並沒有出現父母所憂慮的「受到排擠」,「找不到結婚對象」,「無法在社會上生存」這些情況。如果你的孩子,他喜歡獨處,別擔心,專注力和觀察力往往在獨處中形成。如果你的孩子,他還不擅長社交,彆強迫,讓他慢慢來,他有自己的節奏。

 

面對內向的孩子,焦慮和擔心是最不需要的兩種情緒。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

不要試圖改變孩子的性格,強迫孩子與他人交流。

曾經看到一位家長為了讓孩子變得外向,規定孩子每天必須主動和20位陌生人打招呼,不完成不准回家,每天帶她去遊樂園,強硬地推進人群中。孩子變得越來越恐懼,甚至更排斥和人交流了,過多的交際只會損耗內向型孩子的精力,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害羞」、「你真沒用」甚至「不懂禮貌」的標籤。

如果一個內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自己的性格問題,使父母感到憂慮和擔心,或者被父母有意無意地糾正。那麼他就會對自己的性格自卑,不僅不會尋找自己這種性格的優勢,反而還會因為讓父母失望,痛恨自己為何是這樣的人。這種自卑會給他內心造成很多衝突甚至引發心理障礙。

 

對孩子內向的性格給予足夠的肯定和支持。

如果他喜歡獨處、喜歡愛書、喜歡自己一個人玩,那就順應他、尊重他、接納他這種行為。給予他足夠的時間去觀察這個社會,去積累更多的能量,他會長成屬於自己最好的樣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