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幾個老朋友年末相聚在一起聊天,有一個朋友談起我們一個國小同學最近被人追債,結果打傷了人,被關了。
記得在很多年前,我們還一起去河裡捉魚,一起去勤工儉學。只是,跟著他一起出現在我們記憶裡的是 他媽媽那張從沒笑過的臉。
他媽媽好像總有發不完的脾氣,說實話,當年我們都怕她 。 他也怕,而且從來沒有得到過媽媽的誇獎。
她 常常跟人抱怨說他不聽話,人又懶,不給家裡做事。還說他像他爸爸,很笨,不指望他會讀書。其實當時他在班上的成績非常好。而且智商也跟朋友們差不多,人挺聰明的。但是由於家庭的變故(父母後來離婚),加之媽媽的否定,讓他慢慢地失去了學習的熱情。
他跟我們說,「反正我很笨,不是讀書的料,不讀了。」
最後被校園邊上那些小混混瞧上了,於是加入了他們。
如果他的媽媽當初能多鼓勵他,而不是否定他。那他的人生會怎樣呢?
可惜的是成長無法重來,而人生也沒有假如。
從嬰兒時期人就會開始形成自我,而 最直接的影響人就是父母。
父母的行為和語言暗示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不良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你真笨!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
「你真笨!為什麼每次都是你被欺負,你就不會去打回去啊!「
「你真笨!就不是一個讀書的料。」
……
如果父母常常說孩子「你真笨」。
那麼到最後孩子自己在內心就會覺得:父母都說自己笨,那自己大概是真的笨吧。
很多的父母喜歡給自己的孩子貼標簽,從而影響他們對自己的正確評價。
我發現快 4歲的兒子已經在不斷地 評價自己:
「我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捉迷藏時,我躲起來,你們都找不到我。」
他就是通過自己的這些經歷進行自我評價。而我不希望他過於強調聰明,而是要努力才好,就會說:
「爸爸也覺得你很聰明,但是覺得你不夠勤快,有點懶。」
這樣的話看上去真沒什麼,可是無形之中我就在打標簽,在犯錯。
孩子怎麼做才是勤快?為什麼要給他貼一個不勤快的標簽呢?
我仔細想想,發現只要我帶著他一起,教會他如何做。小傢夥挺勤快的,比如洗菜、擇菜、拖地,樣樣能做。只是有時候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一件事當然不能堅持很久。 而我卻用要求大人的標準去評價孩子。
所有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總是在不經意間,給我們的孩子施加了無數的不良心理暗示。
治標得先治本,孩子變壞變差,根源還是父母。
很多孩子到了2歲就有了很強地客服困難的動機,希望獲取大人的讚譽。
比如我們會看到一個2歲的孩子成功地組裝了一個小機器人,會微笑著揚起頭,跟父母說,「快來看呀!這是我做的。」
這個時候,他們在尋求來自父母的贊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就可能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相反,如果對孩子存在偏見,或者總是說些負面的話,孩子就很可能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所以,與其主觀的打那些標簽,不如實實在在的陪伴和引導。
請少一些責怪,多點鼓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將收穫一個優秀的孩子。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