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沉迷電玩影響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納入國際疾病分類

@ 2017-12-27

過度沉迷電玩影響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納入國際疾病分類

國際 最後更新 2017年12月27日 09時05分

過度沉迷電玩影響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納入國際疾病分類

電玩的原意是娛樂人心,但過度沉迷恐成一種疾病。根據美國《富比士》雜誌,「世界衛生組織」(WHO)明年開始將「電玩失調」(gaming disorder)納入國際疾病分類,這是史上第一次有國際性組織將沉迷電玩列為法定健康問題。

根據預定明年發表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草案(ICD-11),電玩失調指的是持續或重複的電玩行為模式,出現三種特徵:對電玩的控制能力受損,像是無法控制電玩的開始、頻率、強度、持續時間、結束和場合;越來越重視電玩,勝過於其他的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儘管出現負面結果,還是持續玩或越玩越凶。這些行為的嚴重程度已對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領域的功能造成傷害。

 

 

草案定義的電玩包括包括數位電玩和電視電玩,不分離線或上線,其中提到上述特徵可能是持續的,或是間歇性但重複出現的,但必須持續12個月以上才能被診斷成疾病。不過,若符合以上特徵且症狀激烈,持續時間不到12個月也算。被列入ICD-11意味著,電玩失調正式被列為一種健康狀況,可做為醫生診斷,其他醫護人員或保險公司使用。

據報導,2009年一份發表在「心理科學」的研究發現,8至18歲的美國年輕人中,約8.5%呈現病態電玩使用狀況。電玩成癮也不盡然是年輕人的專利,報告指出,電玩玩家多是平均年齡三十五歲的成年男子。

 

 

不過《富比士》補充,打電玩不代表心理出問題,必須視電玩性質、打電玩的時間、頻率、持續時間、原因和地點而定。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巴伐利耶表示,電玩也有好處,包括改善手眼協調,改善處理問題能力,紓解壓力,與人們連結或滿足幻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