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倍風光無限,多次在新聞發布會上不斷吹噓,「安倍經濟學」理論正在拉動日本經濟復甦,日本GDP已經實現了連續7個季度2.5%的增長,創下最近30年來的最好紀錄。經濟的推動取決於勞動人口,最新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卻又將日本來之不易的繁榮勢頭打回原形,「高齡少子化」——這個讓日本社會不願提及的痛,似乎正在蔓延其他國家…
昨日,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數將僅為94.1萬人,創下1899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值,相較於20世紀40年代晚期日本生育高峰時代,2017年內的日本國內嬰兒出生人數減少了近65%,加上今年日本死亡人數預估有134.4萬人,也就意味著日本今年人口將自然減少40.3萬人,這也是該指標首次超過40萬。按照這個速率減下去,日本人口將在2053年跌破1億,其中近40%人口為65歲以上,自認為「優越」的大和民族將面臨人口銳減的危機。
嬰兒出生率的逐年降低與日本人如今持有的觀念息息相關,在一次日本計劃生育協會進行的一次嚴肅調查中,在16-24歲的日本年輕男女群體中,有45%的女性和25%的男性「對性接觸毫無興趣甚至對對其有輕視態度」,這種「獨身主義」思想已經成了日本社會的主流思想。
隨著社會的進步,「獨身主義」思想的由來實則是有理可循的,之所以日本年輕人不願結婚、不願生娃,「窮」是最大的障礙,日本從2005年開始人口負增長時,小城市缺乏就業機會,大量年輕人湧入大城市,小城市房屋大量空置,而大城市一房難求,對於男性來說,沒錢沒房的經濟壓力影響最大,對女性來說,除了沒錢,排在第二位的阻礙因素是家人是否同意。
從未來育兒角度看,普遍民眾都認為養活子女的成本太高了,包括子女房價、學費、生活娛樂支出等高額的經費,和過去不一樣的是,孩子得上學到二十多歲才能步入社會上班,對比以前十幾歲出去打工養活自己已是天然之別。由此可見,日本年輕人也並非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為了改善國民生育率,安倍政府可謂是煞費苦心,從兒童補貼、保育設施、職場支援、稅收優惠等幾個方面做了諸多努力,比如從2012年起,每月給有小孩的家庭一筆資金,3歲以下兒童1.5萬日元(約合900元人民幣),3歲以上15歲以下1萬日元的補貼,對比日本人均2萬的月收入來說杯水車薪,而政府正打算促使日本央行印製更多鈔票並將其送給懷孕家庭。
還有,在日本,孩子上學前班和幼兒園的50%以上的費用是國家出,只有20%左右的費用由孩子父母負擔,而且收入高、繳稅多的家庭需要交的學費多,反之則少。這樣既能削弱貧富差距,對家庭比較貧困的人也算是一種鼓勵生育的措施,然而上述政策收效甚微。
如今增加日本人口的唯一選擇就是吸納更多移民了,不過日本多數政界人士對此不予贊同.
網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