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起脾氣來,分分鐘會讓父母炸毛。
「你老是給我穿這雙襪子!」
「這雙襪子是你早晨自己挑選的啊。」
「我就不要穿這雙襪子。」
「快點寶貝,我們要遲到了」,邊說邊強行穿上。
「我就不要穿這個襪子!」脫掉仍在地上。
「你幹嘛!把襪子撿起來,不然我們今天取消去遊樂園玩。」
「你幫我撿。」
「快點,我等你撿起來再出發去玩。」
「哇哇哇…哭了。」
「亂發脾氣的孩子不會有人喜歡的,媽媽爸爸爺爺奶奶都不喜歡。」
「哇哇哇…繼續哭。」
「好吧,那你哭完再撿襪子。」
「哇哇哇…我不要穿這個襪子。」
「你先撿起來地上的襪子再說。」
這是我和女兒日常中雙方炸毛時的狀態,通常這種情況下我們會陷入糾纏的漩渦,最後以爆發結束。
孩子發脾氣把父母也捲入,是大多數家庭都存在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還會被這些糾纏弄的身心俱疲。
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停止講道理,已是公認的道理,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太容易被孩子的脾氣所影響。他們一個暴躁的動作或一句遷怒的話,分分鐘能將我們的上層大腦(理性之門)關閉掉。
根據西格爾《全腦教育法》一書所述: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當情緒氾濫不可收拾時,罪魁禍首是我們的右腦和下層大腦出現了問題。
什麼是右腦,什麼是上層大腦?
西格爾把人的大腦分為橫向左右腦,縱向上下層大腦。
左腦負責:邏輯、語言和求實。
右腦負責:情感、非語言的資訊,如表情、眼神、語氣語調。
上層大腦負責:高級分析思維能力,如決策、對身體和情緒的控制等。
下層大腦負責:強烈的情感,如憤怒、恐懼等。
孩子3歲前常常出現情緒失控無法自已,這是因為他們的右腦(情緒)占主導,而且上層大腦(理性)還處於發育中。
想不通,也沒有辦法理性表達的他們,只好通過發脾氣來宣洩。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與孩子講道理是不起作用的。因為你們不在同一頻道上,父母用左腦在跟孩子講道理,孩子卻處於右腦情緒氾濫中,就像兩條平行線,沒有聯結。
這時候父母需要做的是右腦與右腦連接。
比如,承認孩子的憤怒和感受,用右腦語言(身體接觸、關愛語氣)傾聽。先將頻道調成一致,父母與孩子才能在同一平行線上交流。
舉例我和女兒的日常炸毛,如果對話換成這樣,我們的爭執可能不會發生:
「你老是給我穿這雙襪子!」
「你很討厭這雙襪子對嗎?」—承認感受
「是的,它紮到我的腳不舒服。」
「是哪個位置紮到你不舒服了呢?」
「就是腳這裡和這裡…」
翻一翻襪子,仔細檢查。—使用右腦非語言關愛
「好像裡面有個什麼東西,我們一起打開燈看看吧。」—啟動孩子左腦思考
「好啊,我去開燈。」
「呀,原來裡面有一塊指甲片。」
「媽媽,我來弄走他。」
最後穿上襪子出門。
這是西格爾的大腦整合法,先建立右腦連接,再啟動左腦思考。
孩子處於情緒氾濫時,唯有整合左右腦與上下層大腦才能將孩子拉回冷靜。
根據大腦整合的原理,西格爾給出了幾個具體的教養步驟和方法,這裡和大家一起分享。
當孩子鬧脾氣時,不要急於抑制脾氣,用右腦對右腦(情緒理情緒)的方式,引導和鼓勵孩子講述當下感受。
具體做法:
傾聽:以孩子為主導,父母作為推動者幫助孩子為情緒命名,回憶細節和感受。
同理心:通過身體、語氣、表情等語言的方式同孩子右腦聯結,承認感受,使孩子感到被理解。
講故事:聯結右腦之後,鼓勵孩子通過講故事分享經歷的方式,激發左腦思考和分析右腦所經歷的情緒和感受,理解自己和世界。如果是過去記憶的重演,需要給孩子控制權,幫助他們鼓起勇氣去面對情緒。
提問:通過問問題引導孩子回憶細節,使生命中重要、有價值的體驗變成印象深刻的外顯記憶,可以鍛煉孩子處理記憶的技能。除此,加深記憶的方法還有寫日記、猜謎遊戲、回憶紀念冊。
下層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達,而上層大腦要到一個人二十幾歲時才能夠完全發育成熟。要使上下層大腦配合運作,就需要不斷加強上層大腦的練習。
具體步驟:
讓孩子經常做上層大腦分管的工作。比如多讓孩子做決定、控制身體和情緒、在虛擬情景下激發孩子思考如何行動以及決定帶來的影響,引導孩子在平時多注意他人的情緒。如,對於小一點的孩子,讓他們自己選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對於大一點孩子可以讓他安排週末活動等等。
運動:情緒從身體開始,運動改變身體狀態,釋放能量和壓力,從而改變情緒狀態,大腦可以重新運轉,最後提供了改變思想的機會。
這是理解自我和周圍世界的基礎,也是保持健康自我認知的關鍵。
覺知之輪:當孩子被強烈情緒困擾時,幫助他們關注呼吸,放鬆身體,將注意力先回到自己身上,再從自己出發尋找之前關注過的或者想要關注的感受、記憶、身體感覺、夢想等等,通過轉移注意力、擴展思維,提示孩子有選擇關注點的能力。也就是通過改變注意力導向創造出新體驗,從而改變大腦的神經連結,改變行為。通過這種練習,可以重塑大腦。
理解內心感受:通過審查感覺、意象、情緒、念頭和意義,教孩子正確的理解內心感受,明白感受是暫時可變的,思想是可塑造的。
不要因為孩子發脾氣而生氣。
孩子發脾氣往往是,因為被限制,因為他們無法通過邏輯和語言表達。如果能理解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心平氣和的應對孩子的吵鬧了。
而孩子發脾氣,父母被捲入,其實也是因為孩子的行為將我們的右腦(情緒)啟動,如果我們被右腦控制,那麼一場與孩子較量的爭吵就會隨之發生。
要引導孩子,我們自己必須先整合大腦。
教育是個持續的過程,我不奢望有速成的方法培養孩子,卻很感激有機會能夠不斷學習教育方法,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認識自己,完善自己。
與孩子交流是雙向的,有時候孩子身上的毛病如鏡子一般照出我們的問題。瞭解孩子的大腦布局,不僅可以用來教育孩子,對我們在情緒上的控制也是一種升級。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