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媽媽來找我聊天,我聽到了一個關於她越來越「不爭氣」的女兒的故事。
她的女兒從小就是學霸,一路重點學校,成績從未跌落過年級前十,最後直接保送名牌大學。可是,大學畢業才一年,她卻失業了3次。前兩次,在試用期就每天抱怨不順心,主動打包走人了;最後一次,因為沒能通過公司的試用考核,不得不離開。
此後,她就拒絕再找工作,每天宅在家裡追劇、刷微博,有時候玩到深夜都不睡覺,還無節制地吃垃圾食品,已經窩在家裡快半年了。
這位媽媽很著急,幾番輾轉,託人給女兒的前領導「求情」。對方也很坦誠,說:「你孩子對工作不上心,批評了一次,第二天就不來了,平時也不喜歡和同事打交道……」
這些話讓她很吃驚,她承認女兒有時候比較驕縱自我,但從未料到問題如此嚴重。「以前,孩子一直是我的驕傲,每次提到她,親戚朋友都羨慕得不得了,怎麼上個大學就變成這樣了啊?」
小編倒覺得,事情絕不是一朝一夕變糟糕的。在這個孩子成長的軌跡中,肯定出現過某些特質,比如不善與人交往、不懂尊重他人、沒有責任心……只是在學生時代,這些全被「好成績」的光芒所掩蓋。
永遠拿第一名的孩子,未必真優秀;把孩子送進名校的父母,也未必真成功。成績固然重要,但絕不是唯一,社會才是檢驗一個孩子和一對父母的最終標準,而這個標準,是綜合性的。
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詹姆斯·海克曼研究發現,影響一個孩子長遠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並非完全取決於我們在兒童時期給他們大腦灌注進去的知識和發展出的認知能力,更多的是依靠一系列應對未來社會的綜合能力。
詹姆斯·海克曼用多年來的研究結果提醒家長:不要過度投資「認知能力」——即以知識積累為基礎的認知技能,使他們在某些方面營養過剩,而忽略「非認知能力」——即情感、社會適應性、人際溝通交往能力,因為這將使兒童在成年後,遭遇各種現實問題。
比起智商,以下這些「升值潛力」更能影響甚至決定孩子的一生,各位爸爸媽媽趕緊重視起來吧!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能否成功,自制力的影響是智力的2倍還多。從小擁有超強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他們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易受環境和他人的影響,能夠較好地調節和支配自己的思想與行動;而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常因為難以抵抗外界誘惑,如同無舵之船一樣,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生活中,我們常看到孩子垃圾食品吃到停不下來,各式各樣的玩具買到房間裝不下,手機和iPad等電子產品玩到「廢寢忘食」,這些正是自我控制能力欠缺的表現。
高爾基曾說:「哪怕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在孩子的自控能力還不夠強大時,我們不妨試著這麼做,教孩子追逐自律帶來的更強的掌控感和更大的自由度。
你可以這樣做
1. 及時提醒不當行為,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如果成人總覺得孩子還小,做什麼都可以被原諒,那孩子就很難形成自律的習慣。
2. 當好榜樣,獎勵孩子的自制力。一方面,我們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導孩子向繪本中的優秀主人公、幼兒園裡表現好的小夥伴學習,這樣會事半功倍!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孩子第一次挑戰滑板摔傷了,你便「好心」地把滑板藏起來;孩子在某次比賽中失敗了,你為了安慰孩子,努力幫他找各種客觀原因……身邊一位心理諮詢師朋友曾感慨:很多心理疾病日益呈現出低齡化的特點,而且求診最多的,恰恰是這些不缺乏關愛的「優秀孩子」。這類孩子因為從小被過度保護,成人後難以適應社會的激烈競爭,因而容易痛苦、沮喪,甚至抑鬱。
美國哈佛大學的教育學者Anita Seith曾做過一個實驗,她記錄下了孩子們小時候受挫折的次數和特徵,並追蹤對比了他們十年後在升學、求職方面的表現,結果令人驚訝:童年時「小挫折不斷」的孩子,長大後取得的成就要遠遠高於小時候一帆風順的孩子。因此,家長在生活中,不妨這樣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幫助他們收穫自信樂觀的品質——
你可以這樣做
1. 引導孩子樂觀地面對小挫折。困惑、沮喪和失望是每個孩子在面對挫折時無法避免會遭遇的情緒,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心情,並引導他們學會調節和發泄負面情緒。
2. 鼓勵孩子不斷自我挑戰。真正的成功往往發生在突破邊界和障礙的時候,體驗冒險是孩子學習與成長的重要途徑,我們要鼓勵孩子追求至少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引導他們在克服障礙的堅持中,不斷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強大。
美國人際關係學大師卡耐基認為:在未來社會,成功源於30%的才能+70%的人際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較高的孩子長大後通常擁有以下特徵:
在同伴中是推動關係發展的一方
善於解決衝突或設計出解決方案
能夠推測別人的想法和動機
經常成為別人的顧問和建議者
容易結交新朋友
在團隊中扮演領導角色
幼兒時期是幼兒社會交往態度和社會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家長在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時,可參考以下要點:
你可以這樣做
1. 幫助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家長可以結合繪本或自己的交往經驗,培養孩子受歡迎的品質,比如樂於分享、善於合作、願意幫助他人等等。
2. 創造交往機會,讓孩子體驗交往樂趣。家長不妨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接觸一些新的人和事物,這些都是寶貴的社交演練。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