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本週日迎來驚心動迫的一夜,彩虹花園一處油站發生駭人命案,一名男子遭不明兇徒以利器攻擊,復以車輛兩次追撞。事件發生後,有人將事發過程影片發布上網,迅速獲得網民轉發,兇徒遭人譴責手段凶殘之餘,民眾也對事件發生時人們竟然只顧錄影而不伸以援手,直言社會冷漠。
實際上,若根據社會心理學中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檢視,事故現場越多人,向需要救助者伸以援手的人會更少,這是典型的群眾集體反應。
西方心理學研究者比伯藍登(Bibb Latane)及約翰達利(John Darley),在過去曾進行有關旁觀者效應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兩人通過大學共用宿舍,請人扮演癲癇症發作時,有多少人會伸出援手的結論。
研究顯示,若只有一人發現事態緊急,85%的人會主動伸出援手。相反的,若有4人同時發現扮演者癲癇症「病發」,則「病發者」只有35%的機會獲得旁人施以援手。
此外,另一項疑似火患發生的研究也支持了這項分析。即當某處門縫冒煙時,旁觀者越少時,會有75%的圍觀者會想辦法了解情況,旁觀者越多,人們挺身而出的機率則下降至38%。
社會學家將上述行為原因歸納出以下幾點,這包括社會抑制作用、社會影響結果、多數人忽略及責任分散。簡單來說,當意外發生時,旁觀者越多,人們會更加小心評估自己有意作出的行動,並和其他人作出比較,以免出現難堪局面。
此外,在群體生活中,人們對於彼此行為會作互相模仿,換句話說就是羊群心態。當現場沒有人主動施以援手,其他人大多也會袖手旁觀,以免產生「違和感」。
另一方面,人們也傾向於從他人的行為中為自己尋找下一步行動的訊息及依據,若有人上前施援,明確的訊息就是:「有人需要救助」,從而確定其行動的線索。
最後,則是最發人深省的「責任分散」行為。旁觀者越多,人們通常都會認為其他人會施援而選擇冷漠以對;即便最終等待援助者不治,沒有施援者的內疚感會更少,這是由於大家都認為彼此都該負上責任。
「旁觀者效應」推出40多年以來,已成為心理學中一門嚴謹的理論,然而近年來去開始面對挑戰,其中有人指社會未必冷漠,因為如今集體做好事者不在少數,有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也常被人傳誦。
但無可否認的是,集體做好事的無非是有人登高一呼,進而成為救援主力,站在施助前線的人還是曲指可數,可見旁觀者效應依然有其合理的之處。心理學研究指,造成旁觀者效應的四大原因是人類難以擺脫的恐懼心理,然而「難以擺脫」,不代表人們應該就此妥協而不尋求突破。
千百年來,各宗教均倡導人們路見不平應挺身而出,面對危難要相互援助,可見如何擺脫群眾心理是從古至今的難解習題,但突破心防達致助人為善的也大有人在。當人們刻服群眾心理對週遭不再冷漠,或許關愛的社會就由此建立。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