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腳踩進部落 女教授變身幼兒園老師

@ 2017-12-20

熱血而美麗的辛靜婷想證明,融合族群文化的課輔,能幫助孩子學得更快樂也更有成效。她為台東達魯瑪克部落申請了一個課輔專案,自己跳上火線當志工,帶著一群幼教系學生開起免費課輔班。第一次月考成績出來,發現學生表現大躍進,從60幾分進步到87分,進步幅度30%,打破補救教學的魔咒。

盛夏傍晚,台東卑南鄉達魯瑪克部落傳出清亮的歌聲,十幾個幼稚園的孩子放了學,沿著部落小徑,排著不規則的隊伍,邊走邊唱歌,仔細一聽,那不是兒歌,是魯凱族語的童謠。上了一天的課,放了學,還要去補救教學,不累嗎?「不會啊,他們活力充沛!只要學得會,孩子根本不想下課!」辛靜婷自信地說。

從台東大學匆匆下課的辛靜婷,循歌聲找到了慢悠悠散步的孩子與課輔老師。一群3歲到5歲不等的孩子看到她,熱情地揮手招呼:「辛老師!辛老師~妳來啦!」穿著白襯衫西裝褲,腳蹬高跟鞋、手拿公事包的她皺著眉頭,假裝微怒地問:「為什麼放學走了這麼久還走不到呢?上課要遲到了!」小孩笑嘻嘻地排好隊,邊走邊歪著頭對她笑,一臉依戀。

聰明的孩子 為什麼學不會?

頂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課程與教學系博士的辛靜婷嬌小秀氣,是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的助理教授,研究專長是「多元讀寫素養」與「兒童數位素養」。去年9月開始,她在台東與台北兩地進行都市與部落小一兒童的「讀寫能力與認同發展」研究。

帶著好奇心,她進入田野調查,除了學校,她也觀察孩子在學校和部落裡的表現。發現有個被學校老師視為不守規矩、學習落後、常被罰站的孩子,在部落裡表現得正常活潑而聰明,說起植物、打獵這些生活知識,總是興味盎然;她讓孩子畫畫,畫紙上充滿豐富的動物、獵人意象,她不禁思考:「明明是個聰明的孩子,為什麼在學校總是學不會?」

文化不連續 影響兒童學習動力

她分析,原住民孩子的國語文能力普遍不如漢人小孩,詞彙量也比較少,但是請他畫獵人,小孩的圖像與生活能力相當豐富,可見是閱讀量不如都會孩子,因為閱讀並不是家中平常的活動。由於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漢人小孩多半從小就聽父母說故事、讀繪本,這些在原民孩子幾乎是零。

造成原住民孩子對學習興趣缺缺的原因,在她看來,是「文化不連續」,即使在全校幾乎都是魯凱族的學校,教學絲毫沒有融入半點族群文化課程,全是漢族文化、歷史、語言,孩子一進入學校,就是從零開始,孩子原本具備的語言能力、經驗、能力全部歸零,導致學習落後。

有些上大學的原住民學生告訴辛靜婷,從小到大的求學過程中,老師對原住民學生的要求特別低,還會巧妙地放水。比如考了60分,老師會偷偷把成績加到80分,讓他們過關;或是別人都要考60分才及格,但他們只要4、50分就可以。

強化學業與族群認同 一次就達標

她看到不少國外研究指出,少數族群孩子的學習成就和族群文化認同有高度相關性,有高度族群認同的孩子,學習成就通常比較好。近來更有研究提出,在課程中發展孩子的「雙文化(biculturalism)認同」,不僅能讓孩子學習主流文化認可的價值(例如:優秀的學業成績),也能學習自己的文化蘊含的豐富知識,因此,將原住民文化融入主流課程,對提升原住民的學習成就,顯得格外重要。

這與她的觀察不謀而合。她相信,這些孩子並非不聰明或學習動機低落,而是缺乏練習機會、成人引導和鷹架教學。孩子需要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在學業上有更多練習機會、更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小學階段需要的自信與學習動機。

為了證明所學,辛靜婷向台東縣政府社會處提出了一個名稱很炫的計畫:「達魯瑪克部落課後增能課程:強化學業與族群認同之雙螺旋計畫」,設立原住民兒童增能(empower)課程,採用學者Ladson-Billings所提的「文化相關教學法」(culturally relevant pedagogy),除了增進原住民孩子的課業能力,也增進他們的族群自信心,學習學業的同時,也學習魯凱族的知識、價值觀、宇宙觀,以身為魯凱族人為傲。

ㄅㄅㄅ 百合ㄅ 將文化融入學習

辛靜婷與部落內的大南國小合作,為附設幼兒園大班15名,國小一年級8名學童開設課輔班,她設定五大目標:增進部落兒童學業能力、強化部落兒童對魯凱族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幫助幼兒園大班生順利轉銜至小學一年級、協助小學一及二年級生在正式教育階段有更多成功經驗。最後,她希望能設計一套「文化增能課程」,讓社區用自己的力量照顧族人。

她帶領一群東大幼教系的研究生與大學生,開始每週五天的補救教學,語文、數學各兩天,英文一天。幼稚園每天一小時、小一小二則是每天二小時。

這一天是幼稚園的英文課,從3歲到5歲不等的孩子開心地隨音樂唱英文字母歌,一遍又一遍,情緒高亢、樂不可支。音樂暫歇時,一個4歲小女生對著課輔老師陳慧凌說:「音樂好好聽啊,再放一次吧!」

來自馬來西亞的陳慧凌是東大幼教所研究生,從小的願望就是成為幼稚園老師,喜歡小孩的她透過遊戲,讓孩子學習認識字母、上台發表,透過複習再前進的迴旋學習方式,不斷複習已知知識,搭建鷹架幫助孩子往上爬。她說,孩子的表現一點都不差,只是家中使用的語言和課本不同,孩子不是不會,而是溝通理解有落差。比如這一班幼稚園小孩,已能琅琅上口念出英文26個字母,以唱遊帶動學習,效果非常好。

所以,她們教注音符號也會加入文化元素,比如漢人小孩的注音符號會用「念ㄅ爸爸ㄅ、ㄆ葡萄ㄆ、ㄇ媽媽ㄇ」來加強記憶,而在這裡就會變成「ㄅㄅㄅ,百合ㄅ、ㄆㄆㄆ,排灣ㄆ」,讓孩子用生活中接觸的事物輔助,認識抽象的注音符號。

成績大躍進 課業、文化雙贏

第二次月考成績出來後,辛靜婷與她的團隊驚喜發現,學生的總體表現突出,有個小一的孩子從60幾分進步到87分,進步幅度達30%,教學團隊十分驚喜。

「能靠自己學會,增強了自信心,孩子就會更願意學習!」辛靜婷深諳兒童心理學,搭配適齡的教學方法,在這個小規模的課輔班得到驗證:孩子需要練習課業與答題技巧,越早學會,在小學階段就不容易落後。她強調:「一開始就要學會『漢人的學習技巧』,如果一開始就落後,未來再怎麼補救都很難,因為沒有基礎。」

建立文化教學系統 期待由部落接手

辛靜婷的「語文與文化增能」課程採平衡教學,兼顧技能取向課程,以遊戲、音樂、律動、及動手操作,教導孩子學習注音符號和認字;採取全語言課程,透過閱讀繪本、繪畫、及功能性讀寫,讓孩子享受閱讀樂趣,在「有意義」的情境中發展讀寫技能。課程中也會閱讀原住民故事繪本、邀請部落耆老和文化工作者口述族群故事、介紹文物,更設計語文教案融入原住民文化與知識,讓孩子同時學習讀寫技能與部落文化。

數學增能課程則以遊戲、動手操作、故事、唸謠、律動等有趣方式,教導數學概念,融入原住民生活事物,減少孩童的疏離感;英語增能課程則讓孩子認識英文字母和簡單單字,單字以孩子日常生活經歷的事物為主。

第一學期課程結束了,孩子們學得開心又有成就感,家長們也從一開始的質疑觀望,在看到孩子的成績與學習自信後,感到欣慰。

辛靜婷期待,「達魯瑪克部落課後增能課程:強化學業與族群認同之雙螺旋計畫」有機會應用到其他地區。她深信,原住民學習主流文化,不是為了消滅自我認同,而是為了掌握與主流社會對話的能力,而認識自己的文化,並擁有話語權,是自我賦權(empower)的重要一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