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對孩子說「我說過多少次了」,孩子智商會有什麼變化?

@ 2017-12-16

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如果你覺得孩子越來越「叛逆」,請做一個這樣的父母吧!

沉默是金,一語見地。有時當你認為孩子有問題的時候,不防先聽孩子想說什麼。他們說不說,樂不樂意說,全部取決於你的對話藝術和理解孩子的態度。

聽過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故事。一天,馬克·吐溫在教堂裡面聽牧師演講,起初,他覺得牧師說的特別棒,感動的他掏出錢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說完,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點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說,馬克·吐溫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等牧師演講結束,要求大家募捐時,生氣的馬克·吐溫不僅沒有捐錢,還偷偷從盤子裡拿了2元錢。

好的父母,話都不多

心理學解釋這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說得越多,說服力會大打折扣。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嘮叨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應」。

「你怎麼又犯錯了,我都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就是不長記性」,很多時候,父母以為說多了,孩子才能記住。卻不知,嘮叨正是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一、少說,多聽

看過一則泰國的小短片,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短片中,媽媽們在幼稚園門口等待放學的孩子,當看見滿身污泥的孩子們走過來時,媽媽們不分青紅皂白,立馬開啟「嘮叨」模式。

「嘮叨」結束時,學校的電視上開始播放一個叫做「今日好學生」的小影片,主角正是她們的孩子。原來,孩子們之所以渾身泥巴,是為了幫助滿載花盆、推著獨輪車、摔在泥巴裡的園丁爺爺。

知道真相的媽媽們,都覺得很意外:「我沒想到是這樣」「我以為他又調皮了呢」,她們為孩子的舉動而感動驕傲,有的甚至激動地留下了眼淚。

現實生活中,孩子犯錯時,有的父母也會和影片中的媽媽們一樣,不明真相劈頭蓋臉亂指責一通,而不知有時候傾聽孩子,瞭解事情的經過,讓孩子有機會解釋自己的行為,才是最高明的做法。

蘇格拉底說:「上天賜給每個人兩隻耳朵,而只有一張嘴巴,就是要求人們多聽,少說話。」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善於傾聽是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最佳方式。

好的父母,不多說,會傾聽,讓孩子有解釋、證明自己的機會。那麼,我們不妨先聽一聽再下結論。也許,你會發現孩子很多美好、單純、快樂的想法。問題是很多媽媽們,你蹲下來傾聽孩子了嗎?

二、少說多做

有一天,去某幼兒園旁的餐館吃飯,左右桌兩位媽媽的教育方式讓我印象深刻。

左邊的這桌,媽媽一直喋喋不休:「寶貝,來吃點肉,再吃點蔬菜,小心別弄到衣服上了……」「不准喝飲料,媽媽給你點了湯,等下喝湯…」

「孩子不能站在椅子上,這樣不禮貌…」「寶貝,不能用手拿蝦吃,媽媽說過多少次了,這樣不衛生,也不禮貌,快用勺子…」可女孩像沒聽見一樣,繼續我行我素。

接著是筷子打孩子手的聲音以及孩子的哭聲。一頓飯功夫,就見那位媽媽從頭到尾都在忙著嘮叨孩子,孩子做什麼都不行,孩子做什麼也都是錯。

而另一邊的母女,卻從頭到尾都是安安靜靜地吃飯。媽媽按照孩子的意願點了兒童牛排,孩子不會用刀叉,企圖拿刀叉亂打亂敲。

媽媽先讓孩子停下,然後貼著孩子坐著,握著孩子的手,手把手教著孩子怎麼使用刀叉,一次不會,就兩次,兩次不會,就三次,直到孩子學會…

孩子沒有抵觸的情緒,認真地模仿媽媽切著牛排,開心地把切好的牛排送到媽媽嘴邊,吃著孩子切好的牛排,媽媽會心地笑著,整頓飯看起來其樂融融。

同樣是孩子,同樣是吃飯,同樣是媽媽,為何吃飯的氛圍天壤之別?

對於第一個女孩的行為,媽媽的喋喋不休不僅沒有奏效,還招來女兒的叛逆和反感。相反,第二個媽媽不急於說教,讓女兒效仿自己的行為,反而讓孩子覺得有趣。

很多父母和第一個媽媽一樣,總是苦口婆心交代孩子怎麼做才能文明禮貌,而不知良好的品行,不是讓用嘴巴嘮叨讓孩子知道,而是在行為上做到,讓孩子看到。

都說言傳身教是最好的家風,但更贊同王夫之說的,身教重於言傳。好的父母,不多說,多做,讓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三、少說,多等

美國著名學者,斯特娜夫人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有一件趣事。一天,女兒問母親:「我想去朋友家玩一會,可以嗎?」

斯特娜夫人回答說:「可以,但必須在 12 點半以前回來。你知道我們下午還要一起去看電影,而且一直打擾別人也是不禮貌的。」

可約定時間都過了 20 分鐘,也沒見女兒,斯特娜夫人安靜地等著,半個小時後,女兒回來了。斯特娜夫人見晚回的女兒,並沒有發火,只是告訴她:「今天時間來不及了,電影是看不成了。」

還配上了一句,「這真遺憾!」女兒很難過沒有看上心儀已久的電影,但深深地記住了這個教訓,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食言過

面對孩子的過錯,斯特娜夫人沒有長篇大論,只用耐心和等待讓女兒明白:如果遵守約定,就不會錯過一部好電影。

有時候用事實說話,勝過千言萬語。這讓我想起姊姊對外甥的教育,週末去姐姐家蹭飯,飯後,一起陪小外甥看電視,看著看著小外甥就把腳放在了茶几上。

姊姊告訴小外甥這樣不禮貌,讓小外甥拿下來,聽到姐姐嘮叨,小外甥放下了腳,可沒過多久,又放了上去。

姐姐又提醒,「別把腳放在桌子上,說過多少次了,快放下來。」小外甥小聲嘀咕:「管得真多」,放下腳後,沒一會又放了上去。

姐姐準備發火,姐夫示意姐姐不要嘮叨了。看了一會,大家準備關電視睡覺,小外甥一起身,就叫道:「哦,我的腳動不了了。」

姐夫偷笑地說:「寶貝,怎麼了?」外甥說:「我的腳麻了!」姐姐這才恍然大悟,知道姐夫剛才為何阻止自己嘮叨了,他是想等孩子自己明白道理。

馬克思說,人類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好的父母,話都不多,用事實告訴孩子犯錯的成本。

最反感父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知乎上有人提問這樣的問題,結果,最高讚是父母嘮叨的時候。

一名中學男生說:「很多話講一遍就足夠了,雖然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但父母說的次數多了,心裡不知不覺就煩…」

另一個女生也說:「父母說多了,自己會產生逆反情緒。天天懷疑我早戀,後來我故意早戀,就是為了氣他們…」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身為家長總是害怕孩子變成熊孩子,所以總是急著插手去指責孩子的過錯。

卻不知,當孩子心理上構築起抗嘮叨的「防火牆」,再好的道理也難穿透。托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

如果你覺得孩子越來越「叛逆」,聽不進你「金玉良言式」的大道理,

不妨多聽,讓孩子知道你是明事理的父母;

不妨多做,讓孩子知道什麼才是正確得體;

不妨稍等,讓孩子知道犯錯的代價。

或許,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