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帶孩子去兒童樂園玩
我發現,有些孩子總是被欺負
不是被別的小朋友推推搡搡
就是被別的孩子抱團排擠
或被別人霸占著遊樂設施不讓玩
……
仔細觀察下來
這些容易被欺負的孩子
身上總有一些共同特質
在樂園中,我常看到這樣一類家長,尤其是老人。反反覆復叮囑孩子:「躲大孩子遠點兒,別被欺負」、「躲小寶寶遠點,別摔倒了賴你」、「躲著點那些淘氣的孩子,別打著你」……
越是被家長千叮嚀、萬囑咐的孩子,越容易在和同齡小朋友的相處中,發生矛盾、被欺負。因為越是躲著,就越少機會和別人接觸,越缺乏社交經驗,遇到了問題或麻煩,更不知道該怎麼辦,而被人欺負!
建議:
別太干涉孩子們的互動,哪怕是有一些肢體衝突(一般,3歲內的同齡小朋友間,即便是打架,也不會有太大傷害力),在確保孩子人身安全基礎上,由孩子們自己去折騰。每一次小的摩擦、碰撞、打架,都是在積累社交經驗。
鄰居家的小姑娘,不到2歲,有段時間特愛打人,還總搶別人搶東西。她媽媽一直很制止她的這些行為,孩子一打人,媽媽就吼她,有時還打她。每次出門前都跟孩子說:「出去不許打人啊,要不以後不帶你出去」。
媽媽的辦法還真管用,但是感覺孩子的膽子變小了,別人打她、欺負她,就只會哭,也不告訴大人,也不會反抗她以前很厲害、從來不吃虧的的姑娘,變成了經常被別人欺負,還不敢支聲的孩子。
總對孩子說:「不許打人,不然……」,一是用恐嚇或懲罰的方式來禁止孩子的行為,當孩子遇到需要反抗或自我保護的時候,也不敢違抗父母的話。
二是只要求孩子不許打人,卻又沒有告訴孩子,遇到問題可以怎麼辦,孩子除了忍著別人的欺負,就不會別的招兒了。
建議:
別用威脅的方式跟孩子說「不許打人」,比如「不許打人,不然以後不帶你出門」、「打人,媽媽就不喜歡你了」,更不能因為孩子打了別人,就打孩子。這樣做,要麼孩子會變慫包、懦弱;要麼孩子會變得更加暴力。
別只說「不許打人」,更要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比如遇到問題,可以找父母或老師幫助;可以不和讓自己不開心的人一起玩;可以告訴對方「我不喜歡你這樣做」或「你再這樣對我,我就…(不跟你玩了、對你不客氣了、告訴父母等)」
洋洋的爸爸媽媽是老來得子,包括爺爺奶奶在內,一家人把孩子保護的不像樣子。在家裡,洋洋想玩什麼、想吃什麼、想做什麼都行,沒人對孩子有太多限制,只有洋洋欺負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份兒。絕對是家裡的小霸王。
這樣的孩子,從小泡在蜜罐里,被家長保護得好好的,就像玻璃罩里的玫瑰花一樣,被精緻呵護。但如果有一天玻璃罩沒有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環境、複雜的人際交往,都遠遠超乎孩子的承受範圍。
孩子會像要求家人那樣要求別人,誰會再無條件的滿足他?
孩子會像欺負家人一樣欺負別人,誰會任他欺負?
孩子一旦受到挫折,一旦被人欺負,就會不知所措,這就更容易遭到欺負。
建議:
別太慣著孩子!別事事對孩子過分保護!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人和事!孩子走出家門的那一刻,就不再是人群的中心、焦點,沒人能像家人一樣保護、遷就、忍讓著Ta。
還有一種家長,控制欲太強,事事都要干涉、要管束著孩子。不能玩水,會著涼;不能玩土,會生病;不能跑太快、會摔倒……
從小被過分限制、管束的孩子大多缺乏好奇心和想像力、木納、呆板、性格孤僻,變成沒人喜歡的「怪咖」,很難融入朋友圈。
這樣的寶寶看似很乖、很聽話、不惹事,但這只是在家長的管束和壓力下,表現出來的假象。將來一旦脫離父母的掌控,會「反彈」,更叛逆,甚至會變成越禁止越要硬來的「壞」孩子。
無論是「怪咖」還是「壞」孩子,都更會受到人群的孤立和排斥,和被欺負。
建議:
別什麼都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媽媽可以逐漸放權,更多的事讓孩子自己做主和承擔後果。孩子每次的堅持己見和自我擔當,都是一次成長,會變得越來越自主、自信、有分寸。
一個媽媽很無奈的跟聊過她家的狀況:孩子爸是企業高管,工作很忙,加班、應酬是家常便飯,還經常出差,一走就是大半個月。
家裡只有媽媽和姥姥帶孩子,總感覺兒子比同齡的小男孩兒要膽小很多,不調皮、不太合群,還經常被別的小朋友欺負。
對於所有孩子來說,爸爸就是力量、勇敢、果斷、堅韌的代名詞。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爸爸參與的少,孩子可能會有膽小、怯懦的個性,更容易受欺負。
建議:
用各種招數、各種套路,讓爸爸多陪孩子。如果你還不太會這些套路,不妨看看我們之前寫過的:《記住這7個字,讓爸爸做好「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男人」》《這幾件事媽媽別管,必須讓爸爸做!》
對於單親媽媽,或爸爸長期外派無法回家的情況,也可以不用太擔心。媽媽可以給孩子補充一些男性角色進來,比如多帶孩子和叔叔、舅舅、爺爺、姥爺一起玩;或男性老師、男性小夥伴等,這也可以彌補孩子生活中,男性角色缺失的傷害。
更重要的是,媽媽不要在孩子面前說爸爸的不好,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正面的爸爸形象,不要把個人情緒傳遞給孩子。
1.陪孩子閱讀一些社交類的繪本,幫助孩子了解到怎麼和別人交往,更愉快;遇到繪本中類似的問題,自己可以怎麼做。繪本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一種教育方式,溫和、生動、有趣。
2.給孩子製造一些社交場景。比如,媽媽可以在家中舉辦小小聚會,邀請左鄰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參加。在熟悉的家裡,和熟悉的小朋友玩,每一次接觸都是一次社交經驗的增長。
3.引導孩子體察他人的情感變化。比如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教孩子觀察人的各種情緒變化是如何通過表情和肢體動作來表現的,笑代表高興,皺眉代表生氣,哭代表難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