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研究領域,3~6歲被稱為「潮濕的水泥」時期,意思是說:3~6歲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期,像「潮濕的水泥」一般,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一階段過後,「水泥」慢慢凝固,孩子的基本性格慢慢固定下來,再想有大的、徹底的改變是很難的!
研究表明,孩子一生中80%~90%的性格特徵、志向理想、生活方式,都是在這個階段成型的!這真是應了那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在這個孩子成長如此關鍵的階段,幼兒教育一定要注意下面幾點:
3~6歲的孩子,往往有很多「執拗」的行為。
比如,他本來用的這個牌子的兒童牙膏,有一天媽媽給他換了一個牌子,他就立馬不樂意了,大哭大鬧;
有的孩子睡覺前一定要媽媽給他關上臥室門,爸爸關就不行,要不然就不睡覺,非得鬧一陣子;
有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剝橙子,即便橙子都被他摳爛了,也不要大人幫他剝,否則就扔地下不吃了……
孩子的這些行為,往往讓父母們十分頭疼,真不明白孩子為什麼動不動就撒潑、打滾、胡攪蠻纏。 其實,3~6歲是孩子內心建立「秩序」觀念的時期,他們會在生活的小事中建立自己的「秩序」,並去極力維護自己的「秩序」,比如一定要自己剝橙子。一旦有人打破了孩子內心的「秩序」,孩子內心就會變得沒有安全感,變現為不可理喻的任性、哭鬧。
如果您的孩子正處於這個時期,希望您能多一些耐心、理解和溝通,盡量讓孩子知道:「你有什麼不滿,只要說出來,媽媽會盡量去滿足你,但是撒潑、哭鬧大家都不喜歡。」
3~6的孩子有兩個很喜歡的游戲,一個是壘高,一個是塗畫。 壘高:孩子開始喜歡把枕頭、紙盒之類的東西壘得高高的,然後推到,再壘,再推倒,樂此不疲。其實,孩子正是通過這種游戲,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空間感」,開始對三維空間有初步的感知。
所以,父母們盡量不要制止孩子這樣的行為,最好給孩子買一套積木,讓孩子自由地去體驗這種「搭建—推倒」的游戲。 塗畫:你家裡肯定有個「大畫家」,把墻壁、桌布、衣服畫得亂七八糟,有時乾脆把自己都弄得跟大花貓似的。其實,孩子往往在3~6歲的時候,變得對色彩非常敏感,他們通過到處塗抹的方式,來辨識、發現生活中的不同色彩。
所以,不要刻意阻止孩子,不妨給他買個小黑板,或者在一面墻上貼上一大張白紙,任由孩子自由「創作」,這樣你們之間的矛盾也少一些。
3~6歲的孩子,往往非常「自私」,占有欲很強:想讓他把零食、玩具跟別人分享,是件很難的事,甚至別人的東西他還要去搶。
實際上,這種現象是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的結果,他們會通過占有一件東西來滿足自己的存在感,證明自己的存在。
這是所有孩子都會經歷的一個時期,各位爸爸媽媽在小時候也有過這麼一個階段,所以不要隨便給孩子打上「自私」的標簽。
家長們需要做的,一是尊重孩子的所有權,自己的東西願不願意跟別人分享,讓他自己決定,不要強迫他;另一方面,拿別人的東西要徵求別人的許可,如果別人不願給,可以嘗試用自己的東西去交換,而不是硬搶。
在3~6歲孩子嘴裡,總是不時飄出「揍死你」「笨蛋」「你是大粑粑」之類的臟話,很多家長覺得這是「不學好」的表現,往往很嚴厲地批評孩子,甚至用「擰嘴」「揪耳朵」這樣的手段來懲罰他。
但是最後卻發現,孩子說臟話的行為並沒有因我們的懲罰而消失,反倒是時間長了孩子自己就漸漸不再說了。
3~6歲是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孩子漸漸發現,原來語言也是有力量的——可以讓人生氣!孩子有時候可能並不知道他所說的臟話到底有多「臟」,有可能只是為了試探你,你越被他激怒,他就越來勁! 所以,不要對孩子的「臟話」如臨大敵,否則正合他意。聽他說,然後表現得平平淡淡,表現出一點無聊,可能會很好地打擊孩子說臟話的興趣,時間一長,自然就過去了。
3~6的孩子漸漸對數量、歸類開始感興趣,家長沒必要早早逼著孩子學數學,但是可以通過生活實際幫助孩子建立「數量」「分類」「分配」的概念。
做法也很簡單,每次逛完超市回來,讓孩子幫忙把蔬菜、零食、水果等進行分類;晾乾衣服後,讓孩子幫忙把上衣、褲子、內衣、襪子進行分類;吃飯時,把分發碗、勺、筷子的權利教給孩子。孩子們往往很樂意干這些事情!
在所有的外部因素中,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最不知不覺而又最深刻的,既影響了孩子的生活習慣、生活作風,也影響了孩子對「家庭」這一概念的理解,關繫到孩子成年後能否組建並維系好自己的新家庭。
干凈的地板、墻壁,整潔美觀的房間布置,都會讓孩子身心愉悅,他也更願意去維護環境的整潔;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謙讓的「家風」,有利於孩子養成樂觀開朗、彬彬有禮的性格。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