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清消炎藥和抗生素,常吃這類藥,就是讓自己無藥可用

@ 2017-12-13

分不清消炎藥和抗生素,常吃這類藥,就是讓自己無藥可用

我們科普幾個概念,超級細菌,消炎藥,抗生素。

超級細菌:幾乎對所有抗生素耐藥的細菌。

超級細菌不是特指某一種細菌,而是泛指那些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細菌,它的準確稱呼應該是「多重耐藥性細菌」。

這類細菌能對抗生素有強大的抵抗作用,能逃避被殺滅的危險。由於大部分抗生素對其不起作用,超級細菌對人類健康已造成極大的危害。我們ICU常見的耐藥細菌特別多,如果營養改善,免疫力逐漸好轉,那麼致病的耐藥菌有時會轉化為定植,與人共生,一旦免疫力下降,這類細菌再次大量繁殖,又可以從定植菌轉化為致病菌。

我們人體類,有大量的各類的細菌和我們共生,如果我們沒有細菌,也不會更健康。

超級細菌來自基因突變,濫用抗生素,幫助篩選耐藥細菌

超級細菌來自哪裡?

超級細菌就是我們體內的孫悟空,從最普通的一隻小猴子開始,一次次的歷練(濫用抗生素),讓它功力不斷加強,最後無人能敵!

稍微有一點頭痛腦熱,發燒咳嗽,立即使用抗生素,最常見的家庭用藥就是阿莫西林,一次次的使用抗生素,每次使用都會殺滅一些細菌,也會促使部分不死的細菌(躲過抗生素的殺伐)快速繁殖,隨著年齡增長,多少次使用抗生素,在這不斷的升級換代的過程中,我們就完成了超級細菌的篩選。

恭喜你,你體內的細菌無人能敵,當你躺在床上等待醫生用藥的時候,醫生說,你所有的細菌全部耐藥,無藥可用!

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殺滅致病細菌,也能濫殺無辜,沒有直接消炎作用

我們常說的消炎藥可能就認為是抗生素,然而不是這樣!

抗生素是「抗菌藥物」,就是「抗感染作用」,而不是「消炎作用」。

這類藥物只對細菌或者支原體等抗生素敏感菌引起的特定感染有效,使用抗生素把敏感菌造成的感染控制住後,由這些敏感菌感染引發的炎症自然也就消失了。

下圖是引起炎症的常見原因,大家可以看到,其實細菌所引起的炎症反應只是不部分。

引起炎症反應的常見原因

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過敏、外傷等都可以引發人體表現出紅、腫、熱、痛等表現,可以把這些現象簡單理解為炎症反應。

抗生素只能對抗一部分細菌,對病毒、真菌、過敏、外傷等引發的炎症無能為力。

換句話說,如果身體的炎症不是對抗生素敏感的細菌引發的,用了抗生素也起不到消炎的效果。

即便是所謂的「消炎效果」,也是抗生素與敏感菌戰鬥取勝後得來的,抗生素並沒有直接去對抗炎症。

消炎藥,不能殺滅細菌,抗炎症反應效果好

通常把下面的兩類藥叫做消炎藥:

一類是我們常說的激素,如可的松、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另一類是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它們都是直接去對抗炎症的,也就是說能直接減輕你的紅、腫、熱、痛等表現。

對於免疫功能正常的人而言,可的松類激素是身體自行分泌的,所以,感冒引起的嗓子發炎,即使不用任何藥,好好休息幾天也會自愈,因為人體會自己「消炎」。

對於免疫系統異常的人而言,有時為了控制炎症症狀會選用消炎藥,但也會區分不同的炎症部位來選用不同的消炎藥。

比如過敏性鼻炎,常常選用激素類的鼻噴霧劑;

而關節炎,則會選擇止痛類的布洛芬等口服藥。

杜絕濫用抗生素,保護我們自己

我們身體常見病症,並非都是致病細菌引起,有時是病毒,有時是認錯了自己人。

需要消炎的,就不要用抗生素。不能殺滅細菌,抗炎症反應效果好

懷疑細菌感染了,需要及時使用抗生素,能殺滅致病細菌,也能濫殺無辜,沒有直接消炎作用

濫用抗生素,誘導體內細菌產生耐藥基因,不斷誘導,不斷加強耐藥,最後我們自己成了耐藥細菌的培養皿。我們自己親手培養了超級細菌。

拒絕濫用抗生素,保護體內正常細菌生態環境,分清消炎藥,抗生素的區別,才能認識到我們到底對我們自己做了什麼?

超級細菌!無藥可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