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掏個耳屎要花五千塊?前段時間的新聞給許多家長敲響了警鐘,有媽媽就特地帶女兒去醫院挖了一次,結果讓她暗自慶倖,幸虧自己來得及時……
一枚5歲小仙女的掏耳記。
1、發現問題。
我是比較崇尚順其自然養育的媽媽,之前聽專家說孩子的耳垢會自然排出,所以女兒媝媝5歲多了,從來沒掏過耳朵。但是近來有兩件事讓我心裡不安。某日媝媝跟我說耳朵裡好像有點東西,我問她難受嗎?她說不難受,這事就這麼過去了;沒過幾天,媝媝聽音樂時突然說:「媽媽,我怎麼覺得耳朵聽見的聲音小了呢?」再加上,看到上面群裡媽媽的這張照片,還聽人說,「經常游泳的孩子耳朵裡分泌物會比較多」,再想到媝媝頭髮很長,每天都會洗澡洗頭髮,每次耳朵都會進水。
於是我決定先自己幫她檢查一下。
2、在家自檢。
在家裡給孩子檢查,工具就是一把帶燈光的耳挖勺。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在耳道比較淺的位置就能看到很多的耳垢,我嘗試清理出來,發現有很大困難,能清理出來的都是小渣子一樣的耳垢,並且比較濕潤粘粘的,加上媝媝並不配合,一直掙脫到最後大哭喊疼,我只能停手求助醫生了。
3、第一次求助醫生。
按照預約的時間,我們見到了耳鼻喉科的主任醫師,醫生檢查時驚呼:「哎呦,存貨還真不少啊,這可真的需要趕緊處理了。在此期間,媝媝的排斥情緒也在慢慢的升級。
最後用3個霜淇淋球作為交換,她才同意醫生進行操作,先清理左邊耳朵,醫生使用一把前段很細的鑷子,只用了1秒鐘的時候,好大一塊耳垢被夾了出來,說實話,我被驚訝到了,頓時覺得自己的耳朵都開始不舒服。接下來處理右側耳朵,但此刻的媝媝已經控制不住的大哭,並且非常不配合,一直動,甚至用手去抓醫生的鑷子,醫生嘗試了幾次告訴我,右側的耳垢比較大。
目前狀態不容易清理出來,先用一些軟化的藥,3日後再來用吸的方法就可以解決了。
4、使用藥物軟化。
醫生開了一種叫碳酸氫鈉注射液的藥物,每天滴三次,每次5滴,滴好後耳洞朝天躺15分鐘。在醫院拿了藥就給媝媝用了一次,她說不太舒服,想想那麼多液體滴在耳朵裡怎麼會舒服呢,鼓勵她堅持躺了15分鐘後便離開醫院,離開醫院後媝媝也沒有在反映過耳朵不舒服了。
5、三天後的第二次看診。
出乎意料,這次孩子放鬆了很多,也比較配合。很平靜很安靜的說「開始吧!」因為這側耳朵是使用了藥物軟化的。
耳垢是比較黏膩的狀態,醫生先用吸的工具,吸出一小部分,再次檢查後,發現還是有很多,於是又用了鑷子夾,這位醫生檢查和操作都很仔細,整個過程大約持續10分鐘。操作結束後,醫生問媝媝「現在有沒有聽的很清楚啊?」媝媝歡呼著回答「清楚很多!」
理性總結。
相信看完這篇真實體驗的媽媽,會像我一樣,有很多疑問,我之後去請教了一位專家中的專家,她三言兩語就把問題講明白了!
耳屎是很正常的存在,它是人體耳道內耵聹腺產生的油脂性分泌物,呈黃色,又名耳垢,學名「耵聹」。它其實對耳朵是具有保護性的,它略具酸性,能夠抑制細菌在潮濕、黑暗的耳孔裡滋生和繁殖,並且能擋住灰塵的進入。而且耳屎還有特殊氣味,能阻止小飛蟲飛到耳道中去。嬰兒耵聹稀軟,預測母親患乳腺癌的可能性增大。
建議媽媽發現可疑情況還是找專業的醫生更加靠譜!而且,醫生操作的真的一點都不疼哦……如果沒有特別呢,也建議每半年選擇在耳鼻喉科請醫生檢查一下即可,平日儘量不要自行給寶寶掏耳朵。
耳朵裡有耳垢,但沒有痛的表現,可以在家觀察;寶寶體溫超過38℃,或是突然哭鬧,拽耳朵,表現的很痛的樣子,或是,不吃東西,吞咽食物時很痛,需要抽時間去醫院檢查;如果寶寶耳朵裡有異物但看不見,或是耳朵裡有黃色或白色的液體流出,就需要立即送醫了。
耳道異物的發生年齡段多在寶寶二到五歲之間。經常會有一些調皮的寶寶,不小心將豌豆、玻璃彈珠,甚至紐扣、電池這樣危險的小小的物體塞進了耳朵裡。父母即使及時發現了,也不可在家給寶寶掏耳朵哦,非專業的操作會很危險,可能會把異物推得更深,損傷鼓膜。應該趕緊帶寶寶去醫院,耳鼻喉科醫生會用專業的工具幫助寶寶把異物從耳朵中取出來。在見到醫生之前,父母應該確保寶寶進異物的一側耳朵朝下,比如歪著頭或者側躺著,避免異物進入得更深。
不是這樣的,游泳、洗澡等活動,使耳朵進水是很正常的,耳朵是有能力自己調節的。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