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芬蘭,讓寶寶睡紙箱的已有將近80年的傳統,據說讓寶寶睡在紙箱裡不但很舒適,而且還能茁壯成長,聰明伶俐呢!
百貨通脹之際,國人開始束衣節食,甚至剛出世的寶寶同等受遭殃,許多父母居然將出生不久的寶寶放進紙箱!
查探之下,原來這不是什麼虐童舉動,而是一種芬蘭的國民育兒寶典,此舉動更在短短的數月傳開並風靡全球,因為芬蘭專家表示,「睡在裡面的寶寶能茁壯成長,而且會變個聰明寶寶呢!」
據了解,該方在芬蘭已有80年以上的傳統,一個簡單的硬紙箱,裡面有床上用品,以及一個小睡袋,將嬰兒放置在內即可,他們俗稱這為「媽媽盒」。
就連幾年前凱特王妃誕王子前夕,芬蘭政府還特意送上一套「媽媽盒」以示祝賀王子成為偉人!
即便如此,至今芬蘭寶寶幾乎都當過紙箱娃娃,不僅變得聰明,芬蘭政府更開放讓新手媽媽申請這個「媽媽盒」,原因每年的統計,芬蘭屬全世界最低的嬰兒死亡率的原因之一,每1000個新生嬰兒中只有2.52個死亡,不到美國的一半。
到底這是什麼原理?難道紙箱裡乾坤旺氣能提升嬰兒磁場?
原來, 這種「媽媽箱」是個芬蘭從1930年代就開始的傳統,裡頭裝有小寶寶的衣服、沐浴用品、尿布、奶嘴、棉被等各式各樣必需品,這是因為當時很多婦女都在家中生產,1000個嬰兒中就有65個死亡,新生兒死亡率極高,為了鼓勵更多准媽媽去醫院看醫生而實施了這個「媽媽盒」計劃。
芬蘭早在1930年就開始提倡用紙箱當嬰兒床的概念。
「媽媽箱」里的嬰兒用品應有盡有,大馬的新生媽媽們是不是很羨慕呢?
寶寶出生之後可以用箱子裡的東西,也幫助媽媽照顧寶寶更快上手,箱子則可當作寶寶的第一張床,避免跟大人擠同一個床而發生危險。
此紙箱非彼紙箱 大馬熱不起
而記者也帶著這個育兒寶典實地街坊大馬婦女,發現觀念大不相同,這種育兒偏方對大馬媽媽有點兩極化,不支持的一方覺得紙箱含有害身體的化學氣體,吸多了導致嬰兒有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
再者,媽媽們都認為,芬蘭政府所提供的「媽媽盒」都是經過衛生認證,而大馬則沒有如此服務,隨手拿起紙箱當「媽媽盒」,相信多半父母都不願意冒險。
而另一部分的媽媽認同「紙箱寶寶」這個概念,其中有位媽媽說,窮人家沒有錢買床褥,「紙皮」便是他們的溫床。
她們表示,以往的小孩都是睡在「紙皮」上,這是因為它的材質較厚,能有效的隔開地氣,也避免小孩著涼,而且對於四季如夏的大馬,紙箱材質有吸汗乾爽的效果,這使嬰兒不易得熱痱問題。
專家不鼓勵跟風 非人人適用
對於這雙方都有理的情況,記者也開始質詢大馬心理學專家,才發現原來大馬許多心理學專家都還未做過如此的實驗,在臨床上也沒有任何的根據,只能確定的是在育兒教育上,「媽媽盒」其實只是為了安全起見才將孩子與父母隔開睡覺。
與此同時,專家也表示,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能為嬰兒製造安全感,這意味著紙箱屬厚度材質,有著隔音的效果,因此在紙箱裡的嬰兒宛如身在媽媽的肚子裡,感覺安全感,也因受到一定的隔音程度而減少受驚嚇的可能性。
台灣一位網絡育兒達人Davis更在網上不斷的提倡「紙箱寶寶」的理念,更強調自己的兩個小孩都是在紙箱的眷顧下茁壯成長,頭部也沒有凹凸不平。
期間,許多網民紛紛討論紙箱寶寶的利與弊,身為過來人的Davis也無私的分享6大好處,頓時讓許多網民為之瘋狂,感嘆毫不起眼的紙箱居然有如此大的功效。
咋看之下,流傳百年的紙箱寶寶概念似乎有它的道理所在,許多父母也開始發現它的原理有助嬰兒的成長,但專家也再三強調, 在放進寶寶之前必須注意各種問題,不要一昧的跟風而影響孩子的成長。
專家建議,孩子是否有先天性疾病,如支氣管問題或是皮膚過敏症都不宜嘗試,再來就是寶寶的體格及選擇紙箱大小,因為過大的紙箱不能達到以上說的效果,太小又會造成嬰兒處在壓迫感,從心理(壓迫感)影響生理(骨骼成長)。
最後,專家的不忘提醒,嬰兒的體格因人而異,保守的預測就在三歲後就不宜採用紙箱了。
6大好處減少意外
紙箱當作嬰兒床適合空間狹小的家庭,有助減少與嬰兒同睡而發生意外。
1 軟硬適中,新生兒不適合睡太軟或者太硬的床,身體還在發育,尤其是脊椎。
2 用紙箱當作嬰兒床,特別適合空間狹小的特性,又可減少父母與嬰兒同睡而發生意外。
3 方便與寶寶溝通,寶寶有任何需求時候會敲紙箱,父母對他的意識會比較清楚,不用等到大哭才知道孩子有需求。
4 安全,一個明確的空間,不論是對外人或者寶寶本身都是明確的空間劃分。寶寶可以在紙箱裡面有自己的小天地探索自己的身體,外人也會清楚紙箱內是小寶貝的空間。
5 攜帶方便,很容易移動,輕巧實用,可以放在很多原本嬰兒床不可能放的地方。還能輕鬆創造分身,到處都有溫暖的小空間。
6 清潔方便,真的遇到吐奶或者大小便外漏,只要更換紙箱內棉被或者防水墊即可。 箱子也可以隨時更換換新家,而且還能在紙箱內作畫讓嬰兒認識各種圖案及顏色,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