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獎作品《驀然回首》告訴我們盆景製作的秘密,不想看看嗎

@ 2017-12-08

劉永輝作品《驀然回首》 榮獲第七屆中國盆景展覽金獎

從天趣到境界

——記《驀然回首》的創作過程

文丨劉永輝

拙作《驀然回首》在第七屆中國盆景展覽中獲得金獎。回想其創作過程,覺得頗有意味,如能細細把玩,對自己今後的創作會有極大的幫助。現小記如下,願與大家分享。

1995年,花市上一老者購得一對節白蠟樁頭,後又要賣掉,原因是「樁頭一邊全是枯的,不能來芽」。我見此樁古樸蒼勁,起臥有致,且自然完整,沒有一點人為創傷;雖有一邊枯死,但枯死部分上為自然舍利,下面「水路」清晰——仍然活著,真是天趣盎然的好材料!於是,我樂得買下。

買樁後的的創作一直圍繞著如何表現此樁的天趣進行。首先是深埋養護,讓自然舍利中的「水路」長出根,保證舍利中「水路」的成活,以呈現樁頭枯榮共生的趣味。其次是題名《天鐘神秀》,借用古詩「造化鐘神秀」之意,突顯樹樁趣味天成之特色。最後是造型重勢,以勢達趣。樁頭先臥後起,向背分明,動感極強。造型依此強化動勢,向勢下枝畜長下探,頂部枝稍微留長。而背勢枝卻遇到賣樁老者同樣的問題:「全是枯的,不能來芽」。怎麼辦?按習慣,這一類的盆景四面都應有枝;按畫理,「石分三面樹分四枝」,這枯乾一面不能沒枝;按自然,平地獨生的樹木一般周邊都有枝。無奈之下,只好將樹幹向勢一側的枝借到背勢一側,勉強符合了這些要求(圖一)。但定型養護十多年來心中一直不爽,似乎「意猶未盡」。

圖一 《天鐘神秀》

2007年撰寫《從詩情畫意談中國盆景特色》一文,談到中國盆景的特色之一「是在趣的基礎上通達道的境界」時,心中猛然一亮,一下明白了「意猶未盡」的癥結:《天鐘神秀》不就是僅僅停留在天趣上,沒能通達到境界上嗎!心中的不爽不就是在表現天趣時沒有寄託自己的情感嗎!高興之餘,我從「境界」二字聯想到王國維的「境界論」以及「三境界」說(註:見文末),自然想起「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時又猛然想到:驀然回首——這四字不就是《天鐘神秀》所蘊含的境界嗎?!

這種境界是我的偶像,特別是步入晚年,常常會「回首」半個世紀自己所經歷所見聞的事情,只是缺少「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收穫。我仰慕這人生的最高境界,在我心目中「驀然回首」的,是經歷並超越了「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之後的回首,感覺上它是滄桑的、老成的、成熟的、從容的、穩重的、「通透」的……我在《天鐘神秀》中「看到」了自己心中的這種回首,只是它多了一些枝葉,少了一點端莊。於是乎,我將題名《天鐘神秀》改成《驀然回首》。隨即進行改造:要在以勢達趣的基礎上實現以勢達意,不再局限於按習慣、畫理、自然來造型,而是根據由「這一種感覺」在心中形成的「這一個形象」來造型;剪掉了背勢面的多餘枝條(圖二:A),讓樹更具有「回首」的姿勢;將樹頂下壓並向背勢方向移動(圖二:B),同時在前側枝的上方畜出新枝(圖二:C)並剪掉向勢方末端枝條(圖二:D),使樹少了一點活潑靈秀,多了許多端莊穩重。改造完成後心中只有一個字:爽!

圖二 修改圖示

2008年,不顧《驀然回首》(圖三)的末枝還需年功和個別小枝還可調整的不足,欣欣然地將她送往南京參加全國展覽。

圖三 《驀然回首》

註:「三境界」說由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原文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