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奮鬥的香港人對一家團圓吃飯的渴望是強烈的。縱然節奏再快,也擋不住餐桌成為電視劇中主人公們永恆的誘惑,名門望族圍坐的長餐桌,普通市民家裡的小飯桌,街頭巷尾的茶餐廳,誰家灶頭無煙火?
在一眾TVB王牌警匪劇、商戰劇、倫理劇、古裝劇的轟炸下,2008年的《溏心風暴之家好月圓》創下50點的超高收視,奪得台慶頒獎禮「最佳劇集」等五大獎項,並榮登壹周刊電視大獎「十大電視節目第一位」,在香港至今仍穩坐收視率第一的寶座。
香港的豪門之爭從來離不開階層之戰,相比於《天地豪情》《流金歲月》《名媛望族》這類發生在大企業家族之內的商戰博弈、權力爭鬥,《溏心風暴》系列則加入了大量家庭倫理的戲份,不僅深得香港師奶的歡心,在內地也獲得巨大迴響。
時隔10年,在內地電視劇全面升級、百花齊放的當下,《溏心風暴3》作為2017年TVB壓軸大戲攜手騰訊「捲土重來」。
紅茶幫VS奶茶幫,港產「豪門精英」的式微
到了《溏心風暴3》,「爭產」已經不是情節推動的主驅動力,「報恩」反而成為連接「豪門精英」和「草根精英」的紐帶。而「報恩」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梗,其實暗含了香港人多年來「情與義,值千金」的草根價值觀,有其源遠流長的江湖「基因」。
「草根精英」代表奶茶大王黃永正一家,出身平民階層,通過家族式的奮鬥逆襲為中產家族,是一種典型的港人代表。其家族生意從第一部的賣鮑魚,第二部的賣月餅,到第三部變成了賣奶茶,可以說是更加植根於香港的茶餐廳文化。
中國古話說,「文人品茶,俗人喝茶」。在《溏心風暴3》中,經營英式紅茶的許雅麟一家,正是擁有幾代「藍血」基因的世家名門。一次投資失利讓他們不得不擁抱黃家的商業合併,沒落「貴族」許家從不正眼瞧對他們感恩戴德的黃家,到公司被合併後,即使寄人籬下也難以放下曾經「貴族」階層帶來的包袱,雙方因諸多認知上的差異而不斷製造出摩擦。想要實現黃永正心中與恩公許雅麟的「雙贏」局面,實在阻力重重。
有人說,許家所代表的正是如TVB般無力抵抗時代潮流的香港企業,黃家則代表內地許多力爭上遊、如日中天的生意人們。兩者或積極,或被迫的融合已成為事實,雙方的互相適應也勢在必行。
除階層爭鬥與商戰外,「以愛圍家」始終是《溏心風暴》最核心的命題。又暖又撕正是它的制勝法寶,對人情冷暖的關注於TVB來說是一張好牌。
TVB都市喜劇的路線發展由來已久,哪怕處在「風暴」中間,也擋不住其幽默感與生活觸感的靈活發揮,個體的雞毛蒜皮和愛情故事仍然可以起到點睛的作用。而對於內地電視劇來說,這方面還有待發揮,對許多面對年輕人市場的劇集依舊有著極強的指導性作用。
北上觸網,TVB如何打動內地年輕人?
TVB北上之路的艱難,從2016年由愛奇藝和寰亞出品的網劇《無間道》就可以看出。網劇《無間道》由梁家樹監製,一眾實力強勁的幕後班底加持,設計精巧的攝影構圖和長鏡頭的運用,都證明了團隊在製作此片時電影化的思路,和爭取年輕觀眾群體的野心。
但由於放棄了港人擅長的橋段編排,加上稍顯陌生的內地配音等問題,讓這部劇既失去了適應香港本土的語感,也少了應有的氣氛調度,令這部劇點擊量一般,只能算是磨合之作。
2017年,愛奇藝與TVB合作的探案劇《盲俠大律師》,成功將TVB小生王浩信和花旦李佳芯推入內地觀眾視野。這部劇以時裝+職業+個性化人物,重新包裝到一個簡單故事中,令人耳目一新。
今年下半年,TVB與企鵝影視聯合出品的《使徒行者2》最終收穫超過19億的播放量和較好的口碑。年底,不光有暌違十年的台慶劇《溏心風暴3》,還有《夸世代》的歐陽震華、陳豪兩大視帝回歸鬥法。可見,TVB正不斷靠近內地年輕觀眾,將自身的內核嫁接到內地市場中來。
正如《溏心風暴3》中紅茶幫的式微,在《夸世代》中,事業有成、驕傲自負的60後歐陽震華,靈魂穿越到90後小青年的身上,體驗了一把90後的生活,拋掉舊觀念,努力與新時代接軌。
或許,這正代表著TVB開始卸下曾經的光環,帶著些許不適應,大步跨過守舊時代,接受這個快速、「誇張」的新時代吧。
如今,對香港電影導演們北上的討論已不再新鮮,港產片也在以不斷變更的新姿態融入內地市場,曾經培養出無數巨星的老牌電視台TVB,正不斷聯合著各大平台巨頭,決心挺近內地新一波年輕觀眾的心中。
遍地天價造劇,還有TVB容身之地嗎?
80後作家張悅然認為,恭維年輕人是這個時代的假象。在看似取悅90後、00後的背後,實際上把他們變得更為焦慮。一種「我要學習,我要掌握知識,不然就會掉隊,成為loser」的心態讓知識的獲取變得十分功利,害怕自己失去綜合競爭力已是90後的常態。
一方面他們提出「喪文化」,解構「精緻」,另一方面又拒絕真正的喪,渴望「正能量」。與80後相比,90後的叛逆精神實在沒有想像中強烈。
反觀真正在年輕人中受歡迎的劇集,《愛情公寓》、《歡樂頌》、《何以笙簫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無非是關於友情的珍貴、得到愛、失去後重新得到愛這樣的「治癒系」命題。
當今時代的年輕人,沒有80後畢業時對反叛的渴望,沒有催生出《奮鬥》《我的青春誰做主》這樣的爆紅劇,也並沒有《蝸居》這種「選擇一個人共同奮鬥還是當小三」的巨大困惑,他們的關注點反而是家人、朋友、愛人之間療愈內心、安撫性的小確幸。
例如,韓國的《請回答》系列,香港的《愛回家》系列,都將劇情設立在特定的小情境中,以輕鬆、溫情的姿態面對年輕的收視群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電視上充斥著「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的奪嫡、宮斗命題,廟堂之內的風雲詭譎、動盪不安被反覆咀嚼,時局利弊被來回分析時,從容不迫的都市輕喜劇《我的體育老師》在收視率排行榜中脫穎而出。
當宮斗落幕,盜墓看膩之時,觀眾的目光終究會落到對普通個體的關注中來。而久經沙場,深諳時裝劇、職場劇套路的TVB能否重整旗鼓,利用好與年輕人認知體系高度重合的優勢,再次擊中內地觀眾的心,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