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慘敗賠1.2億,李連傑盡力了,三大巨星聯手都拯救不了他

@ 2017-11-29

 

2017-11-29

說起李連傑,他可是大家心目中的神話,一部《少林寺》使李連傑名聲大振,當年的《黃飛鴻》系列迷倒多少老少觀眾,從此他的輝煌一發不可收拾。可以說只要是李連傑主演的電影,都是票房的保證。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有部電影雖然請來了李連傑,劉德華,金城武三大國際巨星主演,票房成績卻令人大失所望,它就是2007年上映的《投名狀》。

《投名狀》由陳可辛導演,改編自《刺馬》,該片以清朝太平天國運動為背景,講訴了龐青雲、趙二虎、薑午陽三個結拜兄弟之間的恩怨情仇,最後由於立場不同,名利驅使,三人反目成仇,終釀悲劇。從獲獎記錄來看,《投名狀》是成功的,它在2008年香港電影金像獎中一舉奪得最佳導演,最佳電影,最佳攝影等八個大獎,李連傑憑此獲得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在第45屆金馬獎評選中,《投名狀》也獲獎不斷,拿下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和最佳視覺效果等三個金馬獎項。

《投名狀》整部電影投資高達2億多元人民幣,但是它的資金分配卻是有史以來最令人震驚的,三大演員的片酬就幾乎佔據了整個投資,當時媒體爆出了幾位主演的片酬,李連傑獨分1億元,占整部電影投資的近1/2,劉德華1600萬元,金城武1200萬元,徐靜蕾200萬元。消息一出,大家不禁愕然,李連傑的片酬竟然如此之高,這也刷新了李連傑以前的片酬記錄。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片方會將大量資金花費在演員身上。

導演陳可辛面對輿論的質疑,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沒有李連傑,我們不敢拿出四千多萬美元拍攝這樣一部華語片,李連傑是全球票房的保證!」陳導還說到,李連傑這次出演《投名狀》已經是朋友價,按照當時他在美國好萊塢的國際身價,片方要向李連傑拿出1.2億片酬,由於李連傑和導演的交情很好,所以才將後面的幾千萬零頭抹去,而在此前,李連傑的華語電影最高片酬記錄,是2002年張藝謀導演的《英雄》,李連傑在《英雄》裡的片酬是7000萬人民幣。

但是結果證明,片方想要通過巨星撈錢的夢破滅了,這部電影最終票房不到三億,虧損1.2億以上,這正好相當於李連傑的片酬。後來陳可辛多次向媒體強調,李連傑一億的片酬,絕對是值得的,因為當時片方並沒有打算拿出這麼大的投資拍攝《投名狀》,正是有了李連傑,《投名狀》的片方才拿出兩千多萬美元的投資拍攝宏大的戰爭場面,以及後期的特效合成。他還說,如果沒有李連傑,《投名狀》就會變成一個小成本的電影,與片方心中的期望相差甚遠。

陳可辛導演之所以堅決要用李連傑,是因為他看中了《英雄》在美國卓越的票房,還拉來了劉德華、金城武、徐靜蕾,結果第二周被李小剛的《集結號》打的慘不忍睹,最終內地票房僅過2億,香港臺灣票房2000萬,徹底擊垮了陳可辛的夢想,而陳導最滿懷期待的北美票房更是苦不堪言,僅收穫12萬,這又是一次壯舉!

李連傑主演的華語動作片《投名狀》,並沒有給觀眾帶來太多驚喜,更不要說北美市場了,這次進軍國外市場無疑是陳可辛的滑鐵盧!陳可辛看到北美票房的失敗後,不禁對美國觀眾的欣賞水準產生了不滿,他認為美國人只喜歡《臥虎藏龍》裡那種吊著鋼絲飛來飛去的飄渺罷了,而《投名狀》展現的是一部真實的歷史場面。《投名狀》在畫面上確實夠真實,農民起義軍的戰爭場面,兄弟自相殘殺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但是電影裡「髒、亂、差」寫實風格太過壓抑,這種沉重題材的影片,觀眾難免會產生抵觸。

儘管當時慘賠1.2億,但是不得不說《投名狀》是一部良心之作,它在主題思想,場面製作,人物刻畫方面都很精彩,這也是它能拿下眾多大獎的原因。雖然李連傑等演員拿走了大量片酬,但是和現在的電影市場相比,也好過把這些花在小鮮肉身上。在粗製濫造電影滿天飛的時代,《投名狀》放在現在絕對是一股清流。

最後小編想問大家,你認為李連傑當時1億片酬,到底值不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