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你為什麼要去上班時?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 2017-11-23

當孩子問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會如何回答?這個回答很可能對孩子的職業觀產生影響,看看文中如何回復孩子的吧!

一般兩三歲的孩子就進入了「十萬個為什麼」模式,相信不少朋友都遇到過,孩子開始問,「爸爸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可不可以不去?」

對於這個提問,每個家庭估計回答都會千差萬別的,但這個簡單回答背後,卻可能對孩子的職業觀產生深遠影響。大家不妨先想想,如果你的孩子這麼問你,你會怎麼回答。

1、媽媽也不想去上班啊,但媽媽需要賺錢啊,賺錢才能給你買玩具、買好吃的。

誠然,我從不避諱和女兒談錢,恰恰相反,我覺得財商啟蒙非常有必要。但我們仔細琢磨一下,我們這樣的回答給到孩子的資訊是什麼?上班等於賺錢,沒了。

上班的確可以賺到錢,但上班不該僅僅只為了賺錢。當我們這麼對孩子說時,我們傳遞給孩子最初的職業觀就是,上班只是謀生的手段。

當一個孩子從小獲得的是這樣的啟蒙,那他今後尋找工作時會怎樣呢?待遇挺好,即使不是我喜歡的,我也忍了;

其實很羨慕其他人可以做XX,但我現在這份工作很平穩,要不就算了,老老實實待著吧;特別特別討厭自己的工作,但是沒辦法啊,為了生存。

一個人的一生,從22歲畢業開始工作,一直到60歲退休,每天上班8小時,全年上班200多天,工作其實佔據了我們人生很大一部分,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工作中體會到價值感、熱情和樂趣,他的人生一定會充滿了抱怨的。

選擇熱情,金錢自然會來;選擇金錢,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所熱愛的是什麼

2、媽媽也沒辦法啊,媽媽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你

這句話傳遞給孩子的資訊是,媽媽其實也不喜歡工作,媽媽是為了你才忍受這些辛苦的。這樣說的直接結果就是讓孩子背負上不該有的壓力,而且還會產生深深的愧疚感。

這背後的邏輯就是,媽媽要忍受這麼辛苦的上班是為了你,所以你要乖乖聽話,你要好好上學,你以後要好好報答媽媽。於是,孩子也學會了忍受,假裝很懂事,遇到不開心不願意分享,慢慢就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力量,是把孩子從有毒環境中轉移,而不是打著「為了孩子好」的名義學習忍受

小D第一次問我們,「爸爸,你為什麼要去上班?」,那我是怎麼回答的呢?

聽話聽音,孩子問這個問題首先要表達的是,不舍的情緒,不願意和爸爸分開。我們首先要回應的是她的情緒,

「嗯,爸爸也特別不捨得離開你呢,爸爸也好希望每天可以和小D在一起。離開你後,爸爸也會想念你」。

(Yes, Daddy doesn't feel like leaving as well. I wish I could be with you every single moment. And I miss you so so much after I leave you.)

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情感銀行被「充值」後,我們接下來就會告訴她,「但爸爸也喜歡工作,爸爸去工作可以幫助其他人,可以給他人帶來快樂。

工作也能讓爸爸學到很多新知識,這些都會讓爸爸很開心,也很有成就感」。這段話看似簡單,但卻傳遞給了孩子兩個非常核心的職業觀:發自內心的熱愛、個人價值的實現。

你我現在也許是因為各種「妥協」在工作,但我真心希望我們的孩子今後可以有更大的選擇權利,可以因為理想,因為熱愛,擁有巨大的動力去追求自己的職業,去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而不僅僅是一份生存的工作。

我們現在的很多「妥協」也許正是當年沒人給我們做過職業觀的啟蒙。而我希望我的女兒將來可以擁有這樣一份自由,做自己的CFO(Career Freedom Options)職業自由選擇權。

小D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問這個問題,我們也就不厭其煩一直重複這幾句話告訴她,慢慢的,她提問越來越少了,似乎真的理解了爸爸去上班的意義。

擁有工作還是職業,區別就在於你是否真心熱愛

兩個月前某個早上,她突然若有所思很久,然後問我,「媽媽,那你為什麼不去上班呢?」

自從她上次問了爸爸上班的問題後,我其實已經預見到她會問這個問題的,這是所有全職媽媽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

我當時是這麼說的,「媽媽,喜歡和你在一起啊,媽媽希望可以多陪伴你一段時間」是的,我沒有說,「因為媽媽需要照顧你」。

我始終覺得,上班或者不上班,這是我們大人的選擇,不要用這樣的選擇去「綁架」孩子,增加他們的愧疚感。我更願意讓女兒明白,所有的選擇都是發自內心的「喜愛」,這是無比寶貴的。

然後,我又說了一句話,「媽媽雖然不上班,但是媽媽也會讀書,也會去學習新知識,這也是媽媽的工作」。

這不僅僅是說給小D聽的,這也是我自己將近4年全職媽媽的一個真切感悟,我們可以沒工作,一定不能不成長。

我希望用自己的言行讓小D明白,工作是與世界建立聯繫的方式之一,它讓我們覺得自己是重要的,可以創造價值。而且這種聯繫,不一定非要在辦公室發生,也不需要從他人那得到認可。

最好按照自己意願做事,這樣不管發生什麼,你都可以說,這是我的選擇,我沒有遺憾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為什麼不去上班?」,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問自己,我們的答案是什麼?

父母發自內心對於生活和工作的熱愛是最具有感染力的,這對孩子具有深遠的影響。如果真的做不到發自內心的「熱愛」,那至少在和孩子溝通時避免「不得不」這樣的無奈情緒。

人生其實就是三個「C」組成:Choice(作出選擇), Chance(跨出一步),Change(發生改變)。說到底,我們每一個的選擇,都是自己做的,我們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我們對待每個選擇的態度,成就我們的格局。而我們的格局,也許就會影響孩子未來的選擇!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