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8大誤區,多數人都犯了(沒有糖尿病的人也該看看)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且全身性的疾病,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完全治癒,那我們就只能「坐以待斃」嗎?當然不是,我們可以通過飲食、運動、檢測以及改善我們的生活方式,讓血糖平穩下來,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照樣沒有問題。
而關於糖尿病的誤區到現在還在誤導著大家,嚴重的甚至讓大家已經偏離了健康的航線,今天,養生君就來告訴大家,關於糖尿病的幾大誤區!
關於糖尿病的8大誤區!
誤區1:血糖高就是得了糖尿病
血糖高不一定就是糖尿病,很多原因均可導致血糖升高:正常情況下,血糖會經常變化,特別是在飯後,血糖會有所升高;
胰腺會分泌胰島素,促進葡萄糖吸收,作為熱量被消耗,飯後1小時左右,血糖就會自然地下降,飯後2小時血糖基本就能恢復正常。如果不是反復血糖高,可以說不是糖尿病,但是還是需要進一步檢測,不能放鬆警惕。
誤區2:吃糖過多會得糖尿病
糖尿病與吃糖過多沒有直接的關係:吃糖過多不一定會得糖尿病,糖吃得少也不見得就不會得糖尿病。遺傳、肥胖、運動不足、高熱量和高脂肪飲食等,才是導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糖尿病,那麼就要注意了:一定要妥善控制甜食的攝入量,同時避免肥胖。
誤區3:只要控制好血糖就不會得糖尿病
血糖是診斷糖尿病的標準,但是不代表血糖正常就「萬事大吉」了,因為即使血糖處於正常水準,發展為糖尿病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除了控制血糖外,還有其他的需要注意,如血壓、血脂、膽固醇等是否正常,這些因素一般都影響糖尿病病情的控制。
誤區4:沒有「三多一少」症狀就不會得糖尿病
胰島素作用異常引起「三多一少」。「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體重下降(少)。這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狀,主要是由胰島素作用異常引起的。
很多糖尿病人初期沒有「三多一少」,雖然「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狀,但是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初期並沒有出現這些症狀,所以我們建議,年齡超過40歲的中年人,最好定期到醫院進行血糖的檢測,一旦檢查結果出現異常,要儘快到醫院做更全面的檢查。
誤區5:得了糖尿病,吃得越少越好
很多人認為,得了糖尿病,「飯少吃點」就能夠緩解糖尿病症狀,因為米飯進入到人體後,在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會轉化為糖。事實上,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學的。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要均衡,五穀類、蔬菜類、水果類、肉類等,這些都要食用,這樣才算「吃得對」「吃得好」,只有這樣,身體才有「能力」去抵抗糖尿病,控制血糖水準。
所以,得了糖尿病,不是吃得少,血糖就會控制得好,而是要合理進食、均衡營養,這才是科學的進食方法。
誤區6: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和糖類
因為水果中含有糖分,所以很多人認為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殊不知,有些水果不但能吃,而且有利於控制血糖。水果雖然含糖,但不同的糖對血糖上升影響有很大的差別,其中果糖升糖速度最慢,葡萄糖升糖速度最快。
所以,果糖含量高而葡萄糖含量少的水果完全可以放心吃,每餐不超過1個拳頭大小就行(不宜超過200克,即4兩)。蘋果、梨、草莓、柚子等水果,糖尿病患者在平時是可以吃一點的。
鳳梨、芒果、香蕉等水果,糖友們還是不要吃為妙。實在想吃,混合其他低糖的水果,少吃一點,解解饞就可以了。
誤區7:打胰島素容易成癮,不能打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認為胰島素是「激素」,一旦注射身體就會對胰島素產生「依賴」,像[毒·品]上癮一樣,即使需要靠注射胰島素來控制病情也是能拖則拖;有的患者甚至寧願吃好幾種降糖藥也不願打胰島素,結果不僅血糖控制得不理想,肝、腎也因降糖藥物的副作用受到了損傷。
在實際診療中,我們會建議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治療,而對2型糖尿病患者,要先對他的胰腺功能進行評估:如果胰腺功能已經衰竭或是有了衰竭的趨勢,建議患者用胰島素治療。很多患者多種降糖藥物聯合使用卻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而少量的胰島素就能將血糖控制在理想水準,而且相對於口服降糖藥來說,胰島素的副作用是最小的。
誤區8:感覺很好,降糖藥可以停一停
藥物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主要方式之一,已經用藥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擅自停藥,血糖會很快回升,尤其是當糖尿病發展到中晚期時,血糖如果依然控制得不理想,擅自停藥對身體的傷害要遠遠大於藥物帶來的危害。因此,長期服藥或打針治療是中晚期糖尿病人不可避免的。
所以,不能根據自己的感覺來判斷是不是可以停藥;如果想減少藥物用量,除了積極地利用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外,還要做好檢測,並諮詢醫生,這樣才能避免併發症的出現。
大家都需要正確地認識糖尿病,瞭解它的危害,還要學習在生活中如何防止與糖尿病「不期而遇」。另外,如果真被糖尿病給撞上了,也不要慌,更不要著急,現在資訊很發達,選擇一個好的專家、醫生或者專業的網站去瞭解怎麼治療——知己知彼後,與「糖」快樂同行,不做盲目、被動的糖尿病患者,生活一樣可以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