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生病後難免渾身難受,但一到吃藥,就會產生抗拒和畏懼,如何求得好辦法,寶寶媽媽俱歡顏?這幾個方法很有效!
最近這段時間感冒生病的孩子特別多。我家三年級的大寶班裡有1/5的孩子請了假,不是感冒發燒就是咳嗽肺炎,要說孩子大了抵抗力會隨之增強的,結果還是「紛紛倒下」在這乍冷的秋冬季節。
小表妹也給我打電話,說她才剛百天的寶貝兒子生病了幾天,去醫院有是貼膏藥,又是苦藥面面兒,全家出動都沒有辦法給寶貝好好喂藥。眼看著寶貝咳嗽的又嚴重起來,還時斷時續的發燒,快急死了。
等我急匆匆的趕到她家裡的時候,還真的正上演著「喂藥」的「大戲」:小寶寶被表妹夫緊緊的摟著懷裡,閉著眼繃著嘴,從嗓子裡發出一聲聲啜泣,眼淚串串落,就是不張嘴……
表妹夫正襟危坐,一臉嚴肅,卻明顯的看出他的胳膊在發抖,畢竟親兒子啊,用力怕嘞著,不用力怕掉下來……
表妹半蹲在小寶寶面前,這種天氣居然滿頭是汗,拿著專門給寶寶的喂藥器,正做著誇張的示範:「張大口,寶貝兒,啊——啊——;喝完藥藥媽媽給甜甜吃。」唉,哪裡顧得上寶寶聽懂聽不懂……
小寶寶的奶奶在旁邊也跟著用力:「加油,加油!」還不忘嘮叨兩句:「要我說,就直接掰著嘴用勺子往裡灌吧!多少還能喝一點兒。」
小寶寶的爺爺也唉聲歎氣的問我:「你們家的小二寶吃過藥沒?也這麼難?!」
最後,表妹好不容易將喂藥器送進寶寶嘴裡,全家人還沒有來得及發出歡呼聲,小寶寶一陣嘔吐,辛苦半天的成果就直接泡了湯,然後開始大哭。
看著寶寶哭的如此歇斯底里,表妹也眼淚汪汪的轉頭用挫敗的眼神看著我:「能不能我吃藥,通過母乳給寶兒,他就能好了?這樣可以的話,我把這藥全都吃了。」
唉!同樣為人母,這種心情,感同身受!只是,媽媽代為吃藥這樣的事情,理智上還是要制止的。
小寶寶出生後,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生病吃藥,面對這一問題,很多爸爸媽媽都頗感頭痛無奈,每次給寶寶喂藥都十分困難,要麼嚎啕大哭,要麼閉著嘴拒絕張開,有的甚至喂進去又被吐出來。
因為這是小寶寶的一種自然排異反應,吃到不是香甜的奶水,他立即吐出來說明寶寶反應時正常的,味蕾的發育也是正常的。這樣想,是不是會輕鬆一些了呢?
這種方式很容易使寶寶產生恐懼感,止不住的大哭,這時最容易將藥物嗆入呼吸道而窒息或發生吸入性肺炎的悲劇。
一旦發生這樣的危險,家長要立即採取急救措施,用雙手環抱寶寶腹部,使之背緊貼你的腹部。
用力擠壓患兒腹部,同時使之彎腰,反復幾次,以期排除氣道內異物。如果無效,要立即送醫院。
產生的危險和捏鼻子灌藥如出一轍,不多贅述。現在很多小兒的用藥都是帶有甜味的。
雖然這種甜味並非正常的香甜味覺,但對比一些苦苦的中藥來講,已經非常容易被寶寶接受了。
最好選擇半坐位姿勢,輕輕把住寶寶的四肢,固定住頭部,以防喂藥時嗆著寶寶或者誤吸入氣管。
家長不宜給小寶寶哺乳及飲水,要使小寶寶處於半饑餓狀態。這樣既可防止噁心嘔吐,又因小寶寶饑餓,便於藥物咽下。
先將藥片或藥水放置在寶寶專用喂藥勺內,用溫開水調勻,如果是中藥可以提前詢問醫生是否可以放糖少許。
將抱於懷中的寶寶成半臥位,把喂藥勺的斜口放在寶寶的下唇,量筒稍微傾斜,藥物即可慢慢流入小寶寶嘴裡;但不可傾斜過多,以免藥物流得太快嗆著寶寶。
可以根據寶寶服藥的情況,適量喂水20~30毫升,將口腔及食道內積存的藥物送入胃內。而且,喂藥後不宜馬上餵奶,以免發生反胃,引起嘔吐。
至於寶寶喂藥有沒有什麼「必殺技」,能夠讓寶寶輕鬆的接受藥物;我個人覺得,除了看藥品苦不苦之外,還要看喂藥人(即寶寶的爸爸媽媽)如果表現的非常輕鬆,寶寶的心理壓力就會小許多。
可以看出很多時候父母因為寶寶生病而著急,所以喂藥的時候心裡一直會祈禱寶寶要快些好起來,寶寶吃了藥就能夠好起來。
因此對於寶寶吃藥,父母是用盡了全心全力;如此的心情之下,難免會有些「急功近利」;
偏偏遇上寶寶不配合,大哭著抗拒吃藥;父母頓時著急上火:不吃藥病怎麼能好?病不好寶寶多遭罪?父母多揪心?……
一來二去,一件簡單的寶寶吃藥的事情,就變成了無形中雙方的對抗。每次到點兒開始喂藥,別說寶寶,就是媽媽也愁眉苦臉,唉聲歎氣:「又該喂藥了!」
於是乎,正在開心玩耍的寶寶一臉警惕的看著媽媽,正在準備藥物的媽媽一臉無奈的盯著寶寶,「我不要吃藥」和「你必須吃藥」成為對抗的兩級,寶寶壓力怎會不大?抗拒心自然更強大……
所以,不管多大的寶寶,媽媽喂藥的時候,不妨先放鬆自己,臉上的表情要驚喜誇張,手上的動作卻要乾脆俐落,每次少放一點點的藥,多喂幾次;
每次寶寶吃藥後,都不忘給他大力的鼓勵和讚賞;全部吃完藥後,媽媽的香吻和擁抱要快速跟上來;漸漸地,寶寶也就跟著放鬆下來,喂藥就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了!
也許有人看到這裡,會嗤之以鼻:喂個藥有那麼麻煩嗎?真是矯情啊!
其實,養孩子本身就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事情;孩子的成長,哪有不麻煩的?!
孩子小的時候麻煩一些,長大後的麻煩就會小一些。想一想,是不是這個理兒?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