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老說「吹牛不上稅」,印度陸軍參謀長就完美詮釋了這一古話的精髓。
國人認識此君還是在今年的邊境危機期間,他在印軍的一次集會上提出:要在打贏中巴的同時,還能應對國內安全威脅的「2.5線戰爭」戰略。此語一出,拉瓦特瞬間便成為世界輿論的紅人。
當然,拉瓦特的提法並沒有什麼太多新意,美軍在冷戰結束時曾提出過打贏"兩個半戰爭"的戰略,即在歐洲和亞洲各打一場大規模戰爭,在亞非拉地區打一場小規模戰爭。當時,挾冷戰中擊敗「紅色帝國」的餘威,又站上高科技戰爭的潮頭,美軍喊出那樣的口號大家或可理解。
即便是美軍,如今在伊拉克、阿富汗兩場戰爭中被拖得精疲力竭,早已低下了高傲的頭顱。不久前,美國發布的《2018年美國軍力指數報告》指出,美軍作戰能力和綜合軍事態勢正逐漸退步,當前軍力可應付單一大型區域衝突,但無法再同時應付2場大型區域戰爭。
看,連世界上最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都要向現實低頭,承認打贏"兩個半戰爭"的戰略不再適用,而印度這樣一個連火炮、彈藥等基本武器裝備都要靠進口的發展中國家,居然奢談打贏「2.5線戰爭」,難怪世界輿論嘲笑他是「吹牛大王」。
本著「吹牛至死」的精神,此君又開始吹牛了。11月15日,拉瓦特在新德里舉行的主題為「2017年印度未來裝甲戰車」的研討會上表示,印度製造的未來裝甲車能適應多種地形條件作戰,將在邊境戰鬥中超過任何對手。
拉瓦特說這話時,印度的未來裝甲車還沒立項,只存在於想像中。拉瓦特在會議上興奮地表示,印度陸軍上周剛剛向全球軍工巨頭髮出徵詢信函,邀請他們與印度公司合作生產1770輛未來主戰坦克。八字還沒一撇的事,就被拉參謀長說得好像已經有了一樣。
要知道,以印度孱弱的國防工業基礎,即使有外國的軍工巨頭幫助,最終也不過是來料加工罷了。這樣的事例,在印度國防自主的歲月中比皆是,幸好印度的國際環境比較好,外購零部件的渠道一直比較通暢。
以印度「陸軍之花」—阿瓊坦克為例,這是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的一款主戰坦克,主要是為了對標國際三代主戰坦克。結果經過了40年的研製,最後還是只得引進國外零部件才攢出一台交差,至今還沒有真正形成作戰能力。
再論印度「空軍之花」—LCA「光輝」戰鬥機,這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製的一款作戰飛機,要求在性能上全面超越 F-16。結果經過30多年的苦心研製,雖然將這款輕型戰機送上了藍天,但飛行員們吐槽「還不如由其取代的米格21戰鬥機」。
在拉參謀長吹牛的同一天,印度武裝部隊推翻採購本土「光輝」戰鬥機和「阿瓊」主戰坦克的預案。可想而知,這兩款裝備的性能該有多LOW。不過,拉參謀長口中的未來裝甲車反正是幾十年之後的事了,即便吹噓吹噓大家也沒什麼可反駁的。
幻想還是要有的,萬一不是泡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