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直至未成佛前,不對任何眾生起嗔恨之心。
有些人聽到這些的發願時,可能會覺得不切實際:一個人怎麼可能那麼長時間不生氣呢?但我的想法是,與其花時間去分析可能性,不如起而行去嘗試看看,不做怎麼可能知道呢?事實上,覺得自己做不到,就已經落入了「自輕凌懈怠」之中,佛教認為,輕視自己是最糟糕的一種懈怠。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嘗試,去迎接挑戰,時間不用很長,成敗也不是重點,你可以設定中午之前不生氣,或者晚餐之前不生氣等等,如果沒有做到沒有關係,再接再厲就好,重點在於迎接挑戰的勇氣。
其實生活平順的日子裡,我們想氣也氣不起來,問題常常是那些突如其來的不悅之事,會讓你心煩意亂,生氣動怒。此時心中就像有兩個人,一人勸你說「就生氣吧」,一人勸你說「不可以生氣」。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對於「生氣」的指示言聽計從,但偶爾我們有些覺知,又覺得不要生氣才對,總之我們的情緒很不穩定,立場也不堅定,有時生氣可以,有時不生氣也可以。這種模稜兩可的狀態,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
因此在對治煩惱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堅定自己「不生氣」的承諾和立場。當你清楚目標之後,另一個重點就是不要太嚴肅,我們可以把對治煩惱當成遊戲,要具有嘗試的精神,過程中放輕鬆,不要壓抑,不然反而會使煩惱變得更強。
今天簡略地分享了一些處理負面情緒的觀念和方法,要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產生很大的利益是不容易的。傳統上對治煩惱一直被視為極為個人的修行,尤其藏傳佛教來講,想要對治煩惱,弟子需要依止一位上師很長時間,經過不斷請示修持之後,上師給予口訣教導,弟子才會慢慢才知道如何去對治煩惱。
分享自http://mp.weix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