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時報》時常鼓動印度人抵制中國貨,對中國展開貿易戰,特別是洞朗對峙期間刊發大量文章,煽動印度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該報15日在《印度需要成為下一個中國》一文中,難得承認中印兩國的教育、健康和技能方面的巨大差距。它認為,印度如果在這些方面不向中國學習,「印度將無法建立一個中產階級,而其成為下一個中國的努力也無法成功」。譯文如下:
如果印度要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實現本國人民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的中等收入國家,這個國家有很多問題要解決——僵化的政治、堵塞的基礎設施、令人窒息的司法體系、缺乏可投資的資本、干預和低效的政府。但或許最大的障礙是其可憐的人力資本存量。如果沒有更好的教育、健康和技能,印度將無法建立一個中產階級,而其成為下一個中國的努力也無法成功。
印度已經辜負了年輕人。他們中有數千萬人失業和就業不足,這種情況也沒有改善。恰恰相反:根據總部位於德里的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的一項備受關注的就業調查,在2017年的頭四個月里,有近150萬人失去了工作,而在接下來的4個月里又有42萬個工作崗位消失了。印度相對較小的製造業受到了特別嚴重的打擊;一個行業機構——全印度製造商協會(All India Manufacturers '; Association)聲稱,失業的比例要高得多。(政府本身並沒有公布有關這一問題的可靠數據,但承諾會這樣做——儘管我懷疑,在下一次大選之前,我們不會看到任何結果,直到2019年大選結束。)
在非正規部門和低技能工人中,情況尤其糟糕。一年前,政府決定從流通中撤走86%的貨幣,這對非正規部門造成了沉重打擊,而令人困惑的新商品和服務稅所帶來的繁文縟節使這個問題變得更糟。一位資深的政府部長在他提出「只有那些沒有足夠技能的人才失業」的時候,才會毫不客氣地強調這個問題。不幸的是,太多的印度人沒有足夠技能。
印度及其政府被夾在兩種發展模式之間。一方面,當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2014年掌權時,他承諾要重振印度苦苦掙扎的製造業,甚至還發起了一場高調的「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運動。其中一些努力已經取得成果,例如,印度在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營商環境排名中上升了30個名次。但情況還沒有改善到足以鼓勵對製造業進行認真投資的程度。沒有這些投資,莫迪在印度海岸線上建立出口導向型工廠的願景,仍然只是一個願景。
印度政府現在正在推動另一個樂觀的情況:印度的數字化骨幹網絡為新業務提供支持,並為數百萬小型企業家提供就業機會。 這具有不需要任何大規模的行政或監管改革的優勢。 另外一些人質疑製造業的未來,認為自動化侵蝕了低工資國家的傳統優勢。
然而,仍然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印度人的技能不匹配。考慮一下「印度製造」項目。隨著人口的增長,印度有很多工人。然而,投資者通常抱怨說,他們找不到具備合適技能和能力的員工。政府為培訓技能項目所做的各種努力都遠遠沒有達到目標——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它已經完全放棄了目標。
另一種觀點是,技術改變了印度的小型企業的格局,而該國的收入也超過了中等收入水平,這很可能考慮到目前目前的人力資本狀況。印度向新消費稅過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需要太多的納稅人來熟悉在線支付、會計軟體等等。這聽起來像是對坐在新德里和思考印度數字未來的官員們的合理假設。這顯然與現實相去甚遠。
今天,這種期望的愚蠢已經被痛苦地揭示出來。企業家和小公司沒有足夠的信心自己納稅。在許多情況下,額外的成本迫使利潤率較低的公司破產。建立一個小規模的、充滿活力的數字經濟,將大部分的適應、合規和規劃的負擔轉移到普通的印度人身上只是一個夢,因為許多人根本就不具體承擔這些任務的技能。
印度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如果要發展,就需要改革國家,建設基礎設施。還必須增加第三條:必須投資印度人。 印度不到GDP的4%用於教育。 令人吃驚的是,印度學生在美國的花費要比他們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花費的多。發展經濟學家早就知道人力資本是驅動經濟的因素。 印度的決策者也需要接受這個事實。
中印同是全球人口大國,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是印度與中國仍存在一定差距。近日日本專家分析稱,印度不具備大國要素,很難趕超中國。
印度喜歡將自己與中國在各個方面進行比較。幾十年時間,中國經濟從比印度小得多的經濟體迅速崛起,激發了印度人的想像力。洞朗對峙結束僅幾天,《印度經濟時報》就在《中國仍然是印度的一個光輝榜樣》中稱,兩國有許多相似之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如果中國能,印度為什麼不能」?
彭博社上月刊文稱,「超級大國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亞洲增長引擎」。《印度經濟時報》等印度媒體如同打了雞血一樣,沾沾自喜於彭博社的文章,並廣泛轉載。
不得不承認,印度的人口增長是文盲。沒有什麼靈丹妙藥,可以提供建設現代化國家所需的教育和技能;同時另一代的文盲人口正在排隊,因為在國民教育水平上沒有任何變化。 因此上述觀點還是較有理性的。不過,等印度成為「今日之中國」,中國已成為「今日之美國」。(作者署名:火星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