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動手自己解決感冒發燒、咳喘、皮膚瘙癢、便秘等問題

@ 2017-11-17

主要講肺經和大腸經最容易堵塞的幾個穴位,疏通這些穴位,可以幫忙解決感冒發燒、咳喘、皮膚瘙癢、便秘、腹瀉、下牙疼痛等問題。

梳理肺經

肺經的線路,起於中焦,下絡大腸。我們現在拿個經絡模特,特別喜歡看體表部位的、軀體上的穴位、線路,我個人的學習的經驗是希望大家更要關注在體內循行的區域。

我覺得上圖特別重要,我們按照原文來看一下:「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和大腸相聯絡。那肺經我們關注的都是有形線路,其實對這裡面的循行不太注意,其實無形的線路挺重要。

我們現在主要找肺經上容易擁堵的兩個穴位,一個叫孔最,另一個叫魚際。

孔最穴,標準穴位圖的孔最穴,在肘關節下5寸。我們在實踐中發現的多數人是在肘橫紋下三指寬,2寸的地方,痛感特彆強烈,敲擊的時候垂直發力,力距2~3厘米,注意不要敲到中間,是偏外側,這個就是肺經上的第一個容易擁堵的穴位。

我習慣於在肺經上先探查上面的,然後再看下面的,因為什麼呢?因為上面的容易得氣,如果它堵塞之後,這個氣不往下傳導,那麼下面不得氣,不得氣就不疼,你就會以為按錯了。

下來我們在找魚際穴,魚際穴的位置在第一掌骨的中點處,就是手掌大拇指後面的骨頭,在第一掌骨的中點處,我們把手放大拇指放在這兒,然後進行點揉。魚際穴疼痛如果不明顯就不管了,然後認真地去疏導上面的孔最穴兩三分鐘。

如果肺經疏通之後,我們可以輔助調理什麼呢?

就是和肺氣有關的一些問題,比如說呼吸系統的問題,比如說感冒發燒、咳喘、皮膚瘙癢。

梳理大腸經

大腸和肺是表里關係,所以在身體裡面,肺和大腸經它們倆非常接近,如果有些中醫基礎的朋友會發現心包經和三焦經是對稱的,心包經和三焦經是表里關係;心經和小腸經是對應的,大腸、小腸、三焦就在外側。所以我們說臟腑,髒屬里,腑屬表,這就是表里關係。

這裡需要稍微強調一下。大腸經從食指指尖上來之後走到這個缺盆,然後從缺盆一個分支去了肺,絡大腸;一個分支從缺盆「上頸貫頰」。這句話特別重要,「入下齒中」,下牙的疼痛和大腸經的關係非常密切。

大腸經有三個容易堵塞的穴位,這三個容易堵塞的穴位疏通疏通,可能牙齦馬上不腫了,一揉完之後牙痛就不疼了。

大腸經的三個容易堵塞的穴位,從上到下分別是手五里、手三里和合谷穴,合谷穴可能很有名氣,手五里、手三里可能都沒人注意到,沒關係,我們可以慢慢去找。

我們先找一個,手五里。

我們做一個屈肘的動作,虎口向上,然後前臂微屈45°,我們把四個手指放在肘關節的橫紋處,然後敲擊骨頭的內側緣,不要打在骨頭上,也不要打到骨頭外側,是打在骨頭的內側緣,垂直發力,有人可能就麻了,因為下面有根神經從那走,所以麻也沒關係,多數人是刺痛難當的,讓你難以忍受。我們找到之後就不要再敲了,然後按揉,輕輕地按揉。

我們再看手三里。手三里在肘關節橫紋下面三指寬處。

合谷穴在大腸經的第二掌骨中點處,找的時候一個手的拇指掌指關節放在另一個手的指蹼緣上,然後大拇指尖下就是合谷穴。如果找不准,其實沒關係,就確定在第二掌骨的中點,然後去按揉,很多人按到了隆起的肉上,不痛,以為自己的合谷穴挺好的,其實不是。

我們首先疏通上面的兩個穴位,然後找准合谷穴,角度是垂直向下。

如果合谷穴不疼,氣基本都堵在了上面的手五里和手三里。疏通大腸經的這三個穴位,對於便秘、腹瀉、下牙疼痛、胃腸感冒等都有輔助的作用,提醒大家一下,我們平時把它們疏通好的話,也許我們有些病症就不出現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