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保不安? 2017年11月16日 18時11分

@ 2017-11-16

保安行業屬於專業領域的服務業,負責保護單位與個人人身與財產的安全。我國保安業向來缺乏人手,市場內的本地就業人口少,多聘請外勞,但至目前為止,合法的保安外勞來自尼泊爾,他們多數是前軍人或受過軍事訓練者,服務品質比較高;本地保安多為年長者或退役軍警、也有來自原住民的保安社群,但年輕人看不起,也耐不住這個行業。

近來因處理公寓的保安課題,更瞭解到這個行業的困境。2018年財政預算案中,政府表明將檢討目前的最低薪金(西馬:1000令吉),若按大馬職工總會主席提呈的要求達1800令吉,本地保安將不會是保安公司的首選,但是,在外勞政策方面不能配合,來自尼泊爾的保安已逐漸減少,市場有一種被迫聘用孟加拉外勞的趨勢,讓業者與消費者都不太願意接受。

除了價錢考量,保安員的素質最重要,不只是防守與偵查的專業訓練,也包括保安本身的文化背景與語言能力;在公寓與建築物保安方面,保安員能夠與當地人溝通是重要的考量之一。

有鑒於此,我國的外勞政策與內政部的保安條例規定應該要有所配合,開放足夠的尼泊爾保安入境,而非要業界接受孟加拉保安;因為保安市場的需求是尼泊爾保安。

在保安成本價格日益上升的情況下,保安費用也水漲船高,人民所承擔的居家保安費無形增加了;儘管房屋部高唱管理費不可以徵收消費稅(GST),可是,高樓管理的每一項開支都必須繳付GST,費用隱藏在管理費的開支項目中。

因此,許多高樓居民不滿管理費上調,但不調整共管委員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保持原有水平的維護與管理?最終,人民的負擔依然增加,只不過是被施政者技巧地隱藏起來了,並且也辦不到退稅;有苦自己知。

共管委員會要維持保安素質,又要顧忌管理開支的增加,有的人採取減少保安人數的方式保持開支;有的人轉用了不合格的保安員,也有人聘請一些向別人租用的保安公司,這些應對方式都對消費者沒有助益,降低了保安服務與生活的品質。

人民既不能「又要馬兒跑,又叫馬兒不吃草」,然而,又有誰為最終消費者(End User)考量呢?我們已經被逼從「請保安保不安」到「請保安也不保安」的境地了!

能言善辯,仗義熱腸的政治人物啊!你們看到人民的苦了嗎?要做政府的應對政策呢?如何改善我們的生活安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