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知彼,不知已,雖稱得上是智者,但還算不上是明白人。識人者不但儘可能了解他人,理充分了解自己,清醒地認識自己。只有知已方能知人。
古人云," 知人始已,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見形也,若光這與影也。其察言不失也,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 這就是說,知人必先自知,不了解自己,也就無法了解對方。
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無論個人的武功,還是軍隊實力,劉邦都遠不及項羽;劉、項之間歷經百餘戰,起初劉邦屢戰屢敗。後來終於轉弱為強,反敗為勝,奪取天下。究其原因固然種種,但其中有一條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劉邦是一個" 學人長,補已短,貴有自知之明的人" 。
項羽雖有過人的武功,但不過是匹夫之勇。劉邦與群臣議論戰勝項羽的原因時,說過這樣一段話:"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邊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吾擒也。" 就是說:在出謀劃策方面,我的能力不如張良。在治理國家,管理百姓,籌措糧餉方面,我的能力不如蕭何。在統帥百萬大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方面,我的能力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傑出的人物,我能夠恰當地使用他們,這是我能奪取天下的原因。而項羽呢?手下只有一個范增是個人才,還不能發揮他的作用,這就是項羽失敗的原因。
劉邦的豁達大度,知已識人,對他事業的成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楚霸王雖力拔山兮氣蓋世,但由於驕矜輕狂,剛愎自用,卻落得" 四面楚歌,自刎烏江" 的下場。
知人不易,自知更難
我們想要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有多大的能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甚至比知道別人能幹什麼,有多大能力更困難。
曾有人說過:人才其實有兩種,一種叫自用之才,這種人能夠自己搭建舞台,周圍的環境對他影響不大;另一種叫被用之才,他需要藉助別人的舞台來唱戲,所以他是否能成功取決於有沒有適合他的舞台。大多數人其實都是被用之才,而大多數的悲劇也正是本來是被用之才卻偏偏要做自用之才的事。
少數人屬於自用之才,這種人大多可以成為老闆,他們善於揚長避短,能獨立創建一個舞台;多數人都是被用之才,必須藉助於一個舞台;兩者之間的選擇一旦錯位,皆成蠢材。
我們不管做什麼都要和別人打交道,所以說知道什麼樣的人可以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對待也是一門學問,這就是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有人說自己最了解自己,也有人說自己最不明白自己。很多人總是習慣地把對自己不友好的人,當成是自己的敵人,其實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正如老子所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能認識,了解別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能認識,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明白人。一個能戰勝別人的人,只能證明他有能力;而一個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人。
倘若一個人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和「自勝」之「能」,那麼,他就能成為真正的智者和強者。這應該才是老子《道德經》留給我們的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