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東芝 Toshiba !!! 又一家日本巨頭倒下了 ……

@ 2017-11-16

 

2017-11-15

 

  11月14號,又一家日本巨頭栽了!

  這個昔日讓眾多中國人熟悉的日本電視品牌——東芝,如今被中國電視市場的「龍頭老大」海信收入囊中。

  11月14日,海信集團砸了7.5億人民幣收購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95%的股權!

  

 

  轉讓完成後,海信電器將享有東芝電視產品、品牌、運營服務等業務,並擁有東芝電視全球40年品牌授權。

  這意味著,東芝電視的核心資產已全部歸海信所有。

  可能大家不知道,很早之前日本東芝就把白色家電業務賣給了美的集團,前不久日本東芝剛賣了自己的晶片業務,如今又出售彩電業務給海信,這家日本巨頭如今是到了「危機重重」的境地。

  這讓人不禁想,到底是什麼讓這家雇了18萬員工、聲名赫赫的日本巨無霸公司,走到了崩潰的十字路口?

  二

  市場沒有永遠的王者,更沒有一成不變的市場規律。

  「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

  許多中國人對此仍然耳熟能詳。這家成立於1875年的日本家電品牌可謂是家喻戶曉,至今已有142年的歷史。在那個物品還比較匱乏的年代,高品質的東芝家電,成為很多中國人生活檔次的標誌。

  和日立、松下、索尼還不同,有140年歷史的東芝是日本老牌家電企業,日本第一個電燈泡、第一台洗衣機、第一款冰箱,都誕生在東芝的車間。

  東芝在顯示技術領域引領了日本乃至世界科技潮流,全球科技品牌價值排行榜位居前列。2016年,東芝電視銷量仍位居日本市場前三(IHS)。

  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個「日本製造」的巨頭企業,現在前景越來越黯淡。

  東芝的經營困境,始於在2006年2月,以54億美元接近3倍溢價收購了西屋電氣,那時候核電產業正處於上升期。可天有不測風雲,東芝萬萬沒想到,2011年爆發的福島核電站泄露事件使得全球核電站面臨關閉潮,日本政府當即關停國內所有運營中的核電站。

  東芝核能業務遭到重創,之後便一蹶不振。

  2008年,日立創下了當時日本企業的最大虧損紀錄——7873億日元。

  2016年,為了求得生存,東芝將進行「解體式重建」,大規模裁了1.06萬名員工,占到員工總數的四分之一!

  

  

 

  

 

  東芝的問題,從直接原因看,是戰略方向出問題,企業面臨重大危機,東芝沒有尋求轉變,而是墨守成規。核能領域開始虧錢後,為了避免連續經營虧損而退市,日本東芝開始走上連續出賣資產的不歸路,一條路走到黑!

  2015年末,東芝就把印度尼西亞自主彩電生產工廠和二槽式洗衣機生產製造基地的土地和建築資產(作價約2500萬美元)出售給創維集團。

  2016年,東芝又把以洗衣機、冰箱等主營白色家電業務的子公司出售給了美的集團。

  今年10月份,東芝將快閃記憶體晶片子公司作價2萬億日元(約合175億美元)出售給貝恩資本(成員包括蘋果、戴爾、海力士等)領導的財團。

  現在,電視業務花落海信,而東芝電腦業務也在出售之列。如果再退出電腦市場,東芝旗下面對一般消費者的業務將幾乎消失。

  東芝從深層次原因看,東芝在出現經營危機後,為擺脫困境,採取壓縮產能,以「擠膿」決心剝離虧損家電行業,創新節奏放慢,在網際網路時代無法跟上市場變化的腳步。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年給東芝帶來輝煌和利潤的家電產業,最近幾年也成為了東芝的最大的「拖油瓶」。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總是慨曾經輝煌無比、如今開始黯淡的企業。東芝一步步陷於虧損、裁員和被收購的困境,讓人不免唏噓。

  三

  與東芝衰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製造業在逐漸崛起。

  君不見,中國公司正在吞噬日本電子業!

  2011年7月28日,海爾與三洋電機簽署併購備忘錄,同年10月18日,雙方簽訂併購協議,海爾收購三洋在日本和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白電業務。

  2015年,中國長虹公司收購了松下旗下三洋電視業務。

  2016年,日本夏普公司接受鴻海精密388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4.7億元)注資,成為鴻海的子公司。

  2016年7月,聯想以約13億元人民幣(200億日元)收購2011年成立的聯想-NEC控股公司NEC(聯想和日本科技巨頭NEC的合資公司)90%的股份。

  而在前不久,聯想又收購富士通個人電腦業務51%股權,收購的金額為178.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億元)。

  如今,海信集團7.5億人民幣收購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95%的股權。

  如果時光倒流回到1995年,世界500強榜單上足足有149家日本企業!時過境遷,20年後,只有54家日企登上了該榜單。

  上世紀90年代日本彩電六巨頭分別是:索尼、松下、夏普、日立,東芝,三洋。

  如今除了索尼、松下之外,其他公司的「日本製造」、「日本品牌」家電業務幾乎都由中國企業在運營!

  截止到目前,似乎只有索尼還在盈利的邊緣,不知道除此之外,日本電子業還剩下什麼?

  四

  日本企業的大潰敗,或標誌著高高在上的「日本製造」走下神壇!

  這也足以成為中國製造業的鏡鑒,同時,其衰落後留下的市場空間更應該成為中國企業奮力趕上的動力。

  曾幾何時,中國被日本人嘲笑「連一個單眼相機都搞不定」,多少中國人遠渡重洋跑去日本購買馬桶蓋、保溫杯和電飯煲!

  

 

  今日,中國步步緊逼,逐漸實現了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

  中國經過一次次的蓄力創新,終於實現了在航空、高鐵、手機、電腦等多方面的厚積薄發。

  

 

  日本東芝的大潰敗給我們的一個大教訓:

  沒有一種渠道是永恆的,再大的商業帝國也要學會居安思危,更要懂得時代的變革,善變的思維往往比努力重要一百倍!

  時代變革來臨之際,不順應時代的潮流,不做出正確轉型和突破,即便是再龐大的商業帝國,也不能倖免於難!

  任正非在《華為的冬天》里有一句話頗讓人警醒:十多年來,我經常在思考關於失敗的問題,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只有危機感。也許只有這樣才存活了十年。

  左傳有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你不自我革新,不自我變革,就只能等著別人來「革」你的命。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要想不被時代淘汰,唯有創新和永不停歇地前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