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標,很多朋友也逐漸認識到健康無價這個道理。其實長壽不難,難的是保持健康的最基本要求。下面是百歲老人的長壽定律,這兩「管」兩「放」,你都做到了嗎?
中國老年學學會公布了我國的十大壽星排行榜。我們最長壽的10位老人,平均壽命為119.2,這十位老人中,有7人身體非常的健康,有2人生活還可以自理,只有1位老壽星出現生活不能自理的狀態。專家們調查了老壽星們的生活習慣,研究了他們的長壽秘訣,發現了長壽老人的秘訣其實非常的簡單,但是很多人卻都做不到,到底是什麼秘訣呢?
一管:管住嘴
經常暴飲暴食,喜歡吃干、硬、辛辣食品,與胃癌、食道癌都有非常大的關聯。喜歡吃高鹽的食品,會導致高血壓。喜歡吃大魚大肉,夜宵,會導致肥胖、高血脂。因此不良的飲食行為是導致現代人疾病高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健康,促長壽的方法首先就是管住嘴。
二管:管好作息
作息規律是保持健康的不二秘訣。沒有良好合理的作息,就沒有健康的壽命。因為我們的身體運作,修養都需要定時定點,長期混亂的作息會使得人們內分泌出現紊亂,器官運作也會失調,健康與長壽也就無從談起。
一放:心率放慢
長壽老人的心率普遍維持在60次左右。而大部分人的心率都在80次左右,因此,把心率放緩是長壽的秘訣之一。如何將心率放緩呢?首先要多去戶外運動,保持鍛鍊,適宜的運動可以使靜心率放緩。其次是保持正常的體重,肥胖會導致心率加快,同時吸菸和過量飲酒也會導致心率的加速。因此要少喝酒,不抽菸。
二放:心情放寬
《黃帝內經》中有「精神內傷,身必敗亡」的記載。我們的精神狀態會影響人體氣血循環。生氣發怒、抑鬱寡歡等不良情緒都會導致身體內部血瘀的形成,從而導致器官的受損,壽命也會衰減。因此,放寬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態,是保持健康最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長壽老人最普遍的特徵就是他們都有一個樂觀的心態。
1、緊跟時尚走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很多百歲老人都會發電子郵件,通過網絡失去聯繫的朋友,甚至在網上約會。研究人員指出,最新科技不僅有助於老人在智力上保持活躍,還有助於增強社交能力。
2、絕經期52歲以後開始
多項研究表明,絕經期自然推遲意味著壽命增加。
3、血液中維生素D水平高
每毫升血液中的維生素D含量應至少保持在30微克以上。維生素D不僅可減少骨質疏鬆症,也可降低患癌症、心臟病及傳染病風險。
1、接受高等教育
很少接受高等教育的男人不多,但有意思的是,這些人中的17%在85歲以前會有死亡的危險,但是,完成高等教育的卻有62%的人在85歲時候依然保持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
2、每天吃蘋果,少吃肉
50歲以上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得腸癌。英國慈善組織「抗擊腸癌會」建議:每天攝入18克纖維素。1根香蕉含纖維素1.8克,1個蘋果(帶皮)含纖維素4克,是最方便的選擇。研究表明,少吃肉可以減少癌症和心臟病危險,有助於保持男性陽剛之氣。
3、反手刷牙
用不經常使用的一隻手刷牙或端杯子,有助於大腦產生新的記憶細胞,從而防止老年痴呆。
4、多喝茶
《本草綱目》中記載:「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可見,飲茶是多麼重要。
男人到了中年,多少都會出現三高問題,經常喝酒的男性,肝臟也會受損傷,所以日常可以喝上一杯婆婆丁桑葉茶,可有效調理三高,並且保肝護肝。
配方:婆婆丁(蒲公英)、桑葉
現代醫學證明,桑葉是上好的功能食品,它能降壓、降脂、抗衰老、增加耐力、降低膽固醇、抑制脂肪積累、抑制血栓生成、抑制腸內有害細菌繁殖、抑制有害的氧化物生成,最突出的功能是防止糖尿病。
自古以來,中醫就將桑葉作為治療消渴症(即現代醫學的糖尿病)的中藥應用於臨床,日本古書《吃茶養生記》也記載桑葉有改善「飲水病」(即現代醫學的糖尿病)的作用。國內外研究資料證實,生物鹼和多糖是桑葉中主要的降血糖成分。
蒲公英:眾多研究表明,胰島素抵抗與炎症的關係十分密切,蒲公英中含有廣譜消炎成分,廣泛應用於多系統炎症相關性疾病,並且蒲公英多糖也有一定的降糖效果。肝臟是分解糖類物質的重要場所,蒲公英還可以保肝,預防肝損傷,減少藥物對肝臟的損害!
1、情志開朗,恬淡虛無
情志影響壽命,情志開朗,豁達條暢,是防止疾病、延年益壽的重要因素。當然,所謂恬淡虛無,並不是指「清心寡欲、無欲無求、無所作為」,而是讓人保持樂觀情緒,不應為個人名利患得患失。
要做到「六少一多」。即少怒、少郁、少憂、少悲、少恐、少驚,多樂,但不急樂、大樂。並要正確看待生老病死,有病應及早診治,不要終日惶惶。
2、居處寧靜,陽光充足
人的一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居處度過。調查表明,居住在環境優美、寬闊明亮的住宅中的老人多是長壽的。所以老年人的住處力求安靜,周圍環境好,噪聲小(生活環境的噪聲不宜超過40分貝),陽光充足,通風乾燥。
3、定期查體,防微杜漸
老年人神經系統反應遲鈍,患病時往往症狀不明顯或不典型。所以老年人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可以及時發現病症,特別對易發的心腦血管病和癌症等,更要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