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民俗知多少?看六坊雲龍、曲藝文化的獨特魅力

@ 2017-11-11

古鎮民俗知多少?看六坊雲龍、曲藝文化的獨特魅力

 

原標題:古鎮民俗知多少?看六坊雲龍、曲藝文化的獨特魅力

 

 

古鎮鎮

古鎮鎮位於中山市西北面,總面積4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17萬,戶籍人口 7.54萬人,2016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56.6億元,地區生產總值128.2億元,是馳名國內外的「中國燈飾之都」、「中國特色小鎮」、「中國花木之鄉」、 「廣東省曲藝之鄉」。

 

古鎮鎮歷史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六坊雲龍,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海洲魏邦平故居、魏氏祖祠、蘇氏祖祠、曹二村新閘水閘,岡東古廟、古三北帝廟、古四鄧氏宗祠、古二三仙宮、中山市唯一的地委革命遺址——袁世根故居,還有特色美食「海洲魚餅」、「蘇家祠通菜」等。不過,最具代表性的應是六坊雲龍和曲藝文化。

 

 

魏邦平故居

 

魏氏祖祠

 

 

蘇氏祖祠一景

 

岡東古廟

 

 

古三北帝廟

 

 

曹二村新閘水閘(2009攝)

 

中共珠江地委舊址

 

六坊雲龍

 

六坊雲龍源於300年前,當初是在菩薩巡遊時,群眾舞龍助慶,以示吉祥,並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後來,發展成為一項盛行民間的文藝活動,凡有喜慶節日或慶典活動,雲龍便翻騰起舞。六坊雲龍隸屬武龍,金鱗紅角,彩斑白鬢,全身以綢、紗、薄布製成,體內燃點特別製作的蠟燭閃閃生光。龍身全長50多米,共有24節,需要近百人共同起舞。

 

六坊雲龍

 

在每次舞龍之前,必須先舉行點睛儀式,叫旺龍。首先在六坊華光廟舉辦拜華光師傅儀式,然後到海邊作吸水儀式(俗稱龍上水),再舉辦龍搶青儀式。雲龍舞動之前,村民焚香放炮,煙霧繚繞,加上魚塘、稻田有燒稈做肥的習慣,稻草熏煙產生煙霧,因此,雲龍在漆黑的夜幕下舞動時,整條龍龍鱗閃耀,通體發光,雲龍舞經過之處,像龍在雲霧中穿行一般,成為名副其實的雲中之龍。

 

 

1935年六坊雲龍到香港參加英女皇加冕就職典禮

 

此外,六坊雲龍在巡遊表演時,還專門配合有紗扎的鯉魚和彩鳳,並配有各種形式的針口燈和紗燈,在龍舞中往來遊動,為雲龍增加了不少的生機和情趣。在2015年中國燈都(古鎮)燈光文化節,六坊雲龍舞結合LED光源進行技術更新,上演「龍騰盛世耀燈都」的精彩節目,以燈光技術豐富了民俗文化內涵。

 

 

六坊雲龍

 

曲藝文化

 

曲藝文化在古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廣大群眾最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成為古鎮文化建設的一張重要的名片。1949年解放前,古鎮(七坊)會義山房已活躍在鎮內,從表面上看是文化人彙集的文娛組織,實質上是配合中國共產黨開展地下革命運動。解放後,會義山房隨即解散,1963年,改名為七坊方娛組,繼而(岡東)聯義堂、(曹步)孔懷堂文娛組、(古一)文藝宣傳隊先後成立,進一步推動古鎮粵劇的發展。

 

 

古一業餘粵劇團,攝於2001年6月22日

 

自1997年成功舉辦了古鎮鎮首屆粵劇折子戲大賽後,群眾反映熱烈,全鎮13個村(居)委會都成立了曲藝社。在十年春秋里,從每隔三年舉辦一次全鎮粵劇大賽,發展至2007年起每年都在金秋十月舉行賽事,目的是以曲會友,樂韻傳情,為曲藝團體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粵劇造詣的大舞台。每年,全鎮曲藝團體的演出超過200場次。隨著古鎮鎮曲藝事業的不斷發展,戲曲愛好者隊伍迅速壯大,全鎮13個曲藝團體人數多達上千人。2013年古鎮鎮成功創建了中山市首個「廣東省曲藝之鄉」,目前正在申報「中國曲藝之鄉」榮譽稱號。

 

 

2016年12月10日在古鎮鎮全民公益園內舉辦「粵唱粵好戲」燈都古鎮第四屆曲藝文化周——古鎮鎮第十二屆粵劇折子戲大賽,圖為粵劇折子戲比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