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簽下2500億美元大單子,實際上並沒有解決實際問題

@ 2017-11-11

上任10個月,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始了他的首次亞洲行並拋出了他的亞太戰略:「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 (Free and Open Indo Pacific)。白宮發言人表示,特朗普將在越南舉行的APEC經濟領導人峰會上進一步闡釋他的這一願景。特朗普這一空泛而陳舊的口號基本維持了和歐巴馬時期「戰略轉向」(Pivot)的一致性,而所謂「自由開放」背後針對中國的敵意也並沒有減少,《紐約時報》社論並不諱言地指出該戰略目標就是「遏制中國」。

那麼,什麼才是「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白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馬斯特在上周的發布會上提出了以下標準,並稱這是促進該地區自由、繁榮、安全、獨立的「最好標準」:

1. 尊重航行和飛行自由;

2. 尊重法治;

3. 尊重主權;

4. 沒有高壓政治;

5. 私營企業和開放市場。

不難看出,這些「標準」更多是對美國外交理念的沿襲而非創建,而這些標準一字一句幾乎完全反映了近年來在華盛頓政策圈一直醞釀升級的,對中國在南海島礁建設、公平貿易、高新技術轉讓、「一帶一路」等問題上的戰略焦慮。

騎牆的印度

目前仍不清楚,除了大家熟知的繼續加強在亞太的軍事部署和同盟關係(日韓澳)的部分,該戰略還會有什麼新的、具體可行的內容。值得關注的是,至少從字面上理解,該戰略與歐巴馬時期相比似乎更強調了印度的角色。

國防部長馬蒂斯和國務卿蒂勒森在過去兩個月已經相繼訪問印度,而美印關係的發展也並非一日之功,歐巴馬第二任期就已經在重點加深兩國的經濟和軍事合作。而此次特朗普政府在戰略層面強調這一關係,除了要尋求印度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問題上的協助之外,更是希望拉攏印度在制衡中國上發揮作用。

蒂勒森在上個月的一次關於美印關係的演講中尖刻地批評了中國的南海島礁建設,稱印度和中國相比除了是民主國家,還是該區域更負責任的新興大國。他說:「在一個如此不確定和讓人焦慮的時期里,印度在國際舞台上需要一個可靠的夥伴。我想說明的是,美國就是這個夥伴,我們有著共同的價值觀,以及對於全球穩定、和平、繁榮的共同願景。」蒂勒森是在位於華盛頓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表的這次演講。

這番講話,放在剛剛結束的洞朗對峙以及中印戰略互疑的語境下,更顯得意味深長。

蒂勒森表示美國將會「大幅加深」同印度的關係,尤其是軍事關係。他提及了今年美日印在印度洋的聯合演習,還強調了印度已經是美國國會認定的「重要防務夥伴」,這讓美國能夠向其出售更多更先進的武器裝備,包括最新的保衛者無人機。

但印度也不傻。其「不結盟」的戰略傳統,對中印關係的重視,以及其同美國在冷戰期間結下的梁子,讓印度一直不願投入到一個美國主導的軍事聯盟中去。

經過美國人十多年苦口婆心的勸說下,印度直到今年八月才簽署了三項關於美印軍事合作的基礎性文件,但在最關鍵的互相使用海空軍基地進行補給的問題上,印度還是很冷淡地強調未來美軍使用印度基地進行補給還是需要單次的申請和批准。

而未來決定印度對「美日韓澳」同盟的投入程度的因素,或許並不是美國或日本的孜孜以求,而是中印關係在南亞以及整個亞洲的戰略競爭中將如何發展。

「我不確定印度方面對美印關係的投入程度能夠達到美國所希望的程度,」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扎克·庫伯(Zack Cooper)在接受採訪時說,「不過話說回來,兩國還是有很多可以合作的領域,畢竟兩國的利益越發一致了。」

「車上一群醉鬼還在搶著方向盤」

而目前「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最大的漏洞則是,在特朗普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之後,美國缺乏一個有吸引力的投資與貿易倡議,讓美國能夠更好地發展其與亞太國家的經濟關係。

TPP作為歐巴馬重返亞太戰略(政治、經濟、軍事)中至關重要一極,本意在於通過投資與貿易聯繫讓美國在亞太的高速發展中分得一杯羹,同時與中國競爭在該地區的經濟影響力(中國已經是全球超過13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畢竟經濟利益的切合才是目前亞太國家之間關係發展的主線。但以鼓吹貿易保護上台的特朗普更強調於減少同各國的貿易逆差,強烈反對此類一攬子的自貿協定。

「的確,經濟元素是這一戰略中最缺乏的,」 扎克·庫伯說,「而且我也懷疑這屆政府會有本事讓國會通過很多單邊的貿易協定。大多數國家可能都更想等著下一屆美國政府上台後,美國能重返TPP。」

在基礎設施投資領域,特朗普政府似乎也不甘人後。蒂勒森在前述講話中提及了美國及其盟友或將提出與「一帶一路」抗衡的基礎設施投資倡議。

「我們也必須看到,很多印度洋太平洋國家在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上的選擇有限,這就常常導致這些投資不能促進就業和發展,不像其宣稱的那樣幫助到當地民眾。現在是時候擴大那些透明、高標準的區域融資平台了,它們能真正幫助到這些國家,而不是讓這些國際背負日益沉重的債務。」蒂勒森說。

日本首相安倍去年已經宣稱日本將主要圍繞亞太進行20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而印度和日本也已經在今年聯合推出一個所謂的「亞洲-非洲發展走廊」的投資計劃。但目前尚不清楚,美國是否真的會提出一個由其主導的投資倡議,而最關鍵的問題在於,美日印能否有能力拿出和「一帶一路」萬億美元所匹敵的投資金額,並且像中國一樣有意願在一些當地急需但經濟效益不高的項目上進行投入。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經濟戰略的缺失似乎也是特朗普團隊的混亂在政策層面的反映。當被問及如果沒有經濟上的戰略,美國要如何打造「自由和平的印度洋-太平洋」時,約翰·霍普金斯高級國際關係問題研究院的大衛·蘭普頓(David Lampton)說,「我不認為他們有一個連貫一致的戰略,現在就好比一輛在高速公路上飛速騎馳的汽車,車上一群醉鬼還在搶著方向盤。」

中美貿易摩擦將升溫

短期來看,中美在歐巴馬時期的戰略層面的競爭與合作仍將繼續,但經濟與貿易領域將是雙方未來主要的摩擦熱點。

特朗普在訪問中國時對中方提供的2500億美元(約1.7萬億人民幣)訂單似乎非常滿意,儘管其中多數是象徵性的、早已與中國達成的協議。美方的分析人士仍堅持中美貿易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而且如果兩國不加快談判作出雙方都能滿意的讓步,摩擦將隨著貿易調查的深入發展成為中美之間的重大矛盾。

特朗普遊覽故宮欣賞京劇表演,與演員交流握手 來源:視覺中國

今年八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特朗普的指令下對中國開啟了「301條款調查」,主要關注中方要求美方企業技術轉讓等做法是否侵犯了美國的智慧財產權,但也將涉及其他領域所謂不公平的貿易行為。此類調查是援引美國自己的貿易法進行的調查,總統根據調查結果將有權決定是否對該國發起單方面貿易制裁。

除此之外,美方貿易官員在上個月已建議白宮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太陽能板施加高額關稅,美國對中國鋼鐵、鋁業的反傾銷調查也在進行之中,而且關於鋼鐵的調查結果將很快公布,一名接近調查的人士稱結果「幾乎肯定」對中國不利。

曾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長期任職,並擔任美國貿易副代表的溫迪·卡特勒(Wendy Cutler)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美應加強對話,儘快解決問題,以免其在調查結果公布後繼續發酵,進而對中美關係造成更大的障礙。

「中國將在美國投資數百億美元,我認為這將有助於為某個特定的領域帶來積極的轉變,不過我認為這些還不足以解決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 卡特勒說。

不過美方分析人士也表示,雖然不知道特朗普在調查公示後會怎麼做,但他們認為這些調查應該更多地被用以換取中方在貿易上的讓步,而不是真的用來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畢竟貿易戰只會導致兩敗俱傷。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美國工人的就業問題,美國應該更多地在國內經濟、教育和社會政策上入手,而不應期盼和他國貿易協定的改善就能解決失業問題。

「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我們需要解決這些困難的問題。我希望雙方的官員可以坐下來把這些困難的問題給談透。」卡特勒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