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理論上該發得出高薪資的上市櫃公司,仍存在低薪徵新人現象,正好就反證了賴揆溫情喊話難有效。薪資高低主要決定因素還是勞動市場供需,期待企業有菩薩心腸,一個月3萬元請得到的人才,卻願意「響應政府」、提高到3.5萬甚至4萬,大概不必寄望了。
企業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會加碼:拿根香蕉出來請不到人時,只好拿出牛肉請人。也就是說,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大於供給,企業必須加碼才請得到人;要讓勞動力市場需求大到足以拉高薪資,其實就是新增投資要高、經濟成長率要漂亮。
回顧過去,80年代算是台灣薪資高度成長期,當年的上班族幾乎都可預期每年至少5-10%的調薪幅度;90年代之後薪資成長開始緩和,實質薪資還是正成長。本世紀開始名目薪資成長就只能在1-2%左右打混,實質薪資則時常是負成長。
對比經濟成長率可看出,1981年之前,平均大概是有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之後差不多是每10年的平均成長率,就要往下掉2個百分點:1981-1990成長率平均8.2%,1991-2000為6.7%,之後10年剩下4.25,2011年至今只有2.4%。
對比民間投資也可看出,投資率從早年的30%上下一路走低,每年的超額儲蓄持續走高,這代表的就是投資不足。台灣在2000年之前,超額儲蓄率大體上維持正常的低檔,大概只有2-5%左右,這代表儲蓄與投資接近平衡。但在2000年之後,超額儲蓄率就不斷上升,甚至上升到兩位數;2009年之後每年超額儲蓄超過1兆,近年上升到2兆。今年預估超額儲蓄2.6兆元,超額儲蓄率15%左右,是近30年左右的高點。
因此,不論是先前蔡政府官員溫情的喊說「台灣勞工值得更高薪資」,或是賴揆這次對上市櫃公司的喊話,實質意義不大,設法增加投資才是解決的正道。賴清德也說,政府需要企業支持,一是加速投資台灣,二是提高員工薪資,三是響應政府人才培育計畫。
但要企業加速投資台灣,政府該拿出政策,讓企業願意投資;賴揆上任後一連串解決「五缺」的會議與方案,算是一個正確的「起手示」,但問題是提出的解決方案,政府有能力完成,而且要有效率的完成嗎?甚至方案正確與否、能不能對症猶有疑義─例如解決缺電方案就被批評是空話難兌現。
台灣的經濟與勞動力市場,確實陷入一個尷尬的惡性循環中;投資環境差讓經濟表現難好,企業不投資讓薪資難提升;低薪資又讓人才外流,10年間外流人才倍數成長,而且此趨勢仍持續不歇。高階人才外流讓企業難升級、突破,又更無力拿出高薪資、更不敢投資。
賴清德有沒有辦法斬斷這個惡性循環鏈?
相關報導
「上市櫃公司起薪3萬都太低」 賴清德鼓勵企業參與人才培育計畫
解決缺工人才問題!行政院擬修移民法 引進長照農漁專案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