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結婚本來是一件喜慶的事情,而近日中國網友爆料婚鬧現場出現奇怪的一幕,讓人啼笑皆非。這讓喜慶的氣氛變得尷尬起來。
視頻中,一對新人在結婚當天被親朋好友用膠帶捆綁在樹上,隨後數名男子毫不留情的朝著新郎新娘的身上抽打,新娘痛得哀叫不止。而在一旁圍觀的親友則大笑不止。
至於視頻拍攝的確實地點和時間則不清楚。
傳統習俗不是違法「婚鬧」的藉口
那種明顯打著文化習俗名號,強行侮辱[猥.褻]異性甚至暴力傷害的行為,不管以何種文化文明標準審視,都是不能容忍的粗鄙野蠻。
有時,不得不承認,有些詞語是有現實魔力的。同一件事,如果換個說法,它就有粉飾遮掩、混淆視聽、偷換概念、轉移注意等諸般妙用。性質並未改變,感觀卻大有不同。
比如,今天要說的一個詞「婚鬧」。它可作為名詞、動詞、形容詞,甚至一種所謂傳統習俗、社會文化現象。但說到底,它就是一種與婚禮婚慶相伴而生的,隨機而又可能伴有一定程度混亂的鬧劇或者美其名曰「慶祝」形式。在傳統婚俗中,是人人耳熟能詳的「鬧洞房」,在近年社會新聞裡,則是人人喊打的「鬧伴娘」。
作為民俗學家,當然可以從歷史文化深處,從物質、經濟、民族、心理等學術層面去尋根探源,考據鬧婚行為的源遠流長,歷史流變。但作為一個隻要不是法盲的現代人,看過近年媒體新聞或社交網路上,不時爆出的各種奇葩惡俗,挑戰想像,甚至公然逾越法律底線,以鬧婚為名的強制[猥.褻]侵犯伴娘新娘等暴力犯罪,再有人不合時宜給你灌輸婚鬧是傳統是民俗,要寬容要理解,你可能只會硬懟回去。
所謂「婚鬧」,或「鬧婚」,之所以被認為是習俗是文化是傳統,顯然是一個文字遊戲,故意模糊了重點。重音在「婚」上,於是「鬧」似乎就得了免死金牌,無傷大雅了。但是這有一個度,文化或曰習俗、傳統和法律並不是水火不容的。合規合法,烘托喜慶,適當遊戲,可以算情趣。但是,那種明顯打著文化習俗名號,強行侮辱[猥.褻]異性甚至暴力傷害的行為,不管以何種文化文明標準審視,都是不能容忍的粗鄙野蠻。
沒有人不讓鬧婚,大家反對的只是那種以婚之名,胡作非為,侮辱[猥.褻]的違法侵害行為。本來邏輯清晰,兩個範疇的事兒,但是總有人會偷偷將涉嫌違法犯罪的法律命題,置換成文化差異習俗倫理問題。雖然同時我們也清楚,法不是萬能的。不是任何事兒都是「立法」或「入刑」就能解決,但是法是兜底的。
看看剛剛過去的這個長假,婚鬧導致的鬧劇或悲劇,單廣州就有數起:「又是婚鬧!新郎遭朋友綁燈柱屁股掛鞭炮被『炸開花』」;「婚禮助興放炮朋友誤將新郎私家車燒成鐵架」。(梨視頻)喜宴變成悲劇,不能不引人反思。如果還當成玩笑,顯然不合適。
此外,還有「大爺大媽組團攔婚車討喜錢:不給不放行!」(中國之聲)。這是「鬧婚」還是「劫婚」?你可能不願再糾纏於摳字眼了吧?內鬧不止,外鬧必至。且這種攔路搶劫式「鬧婚」,遠非一地……
不管是內鬧超出法度,還是組團劫財攔道的,都屬法律命題無疑。若還按某些地方的所謂「習俗」思維大事化小,那最後會鬧得超出何等限度,就不敢想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