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不再買蘇35也不等殲11D 將升級140架殲11B

@ 2017-11-07

已在中國空軍服役約10年的國產三代重型戰機殲-11B將迎來重大升級。來自多個國內知名軍事論壇的消息顯示,於去年年末開始重新生產的殲-11B戰機已是改進升級之後的版本(暫且稱其為「殲-11BG(改)」)。該型戰機研製院所由此設計了一套升級套件,預計未來空軍現役超過140架殲-11B/BS戰機,都將按照新生產的殲-11BG標準進行升級。

 

圖說:殲-11B戰機原型機進行飛行試驗的老照片。

在國產四代隱形戰機殲-20、三代半多用途戰機殲-16、三代半戰機殲-10C正批量裝備部隊的現在,中國空軍不但沒有停產純三代機殲-11B,還對已服役該型機進行工程量不小的改進升級,究竟是何打算?

粗略來說,中國空軍主戰裝備目前還處在二代戰機向三代、四代戰機全面過度的關鍵期。四代機殲-20仍處於從試點裝備向批量裝備發展階段。由於發動機產量、性能等因素限制,殲-20戰機還遠未到全面裝備部隊的狀態。

殲-16多用途戰機不存在太大的成熟度和產能問題,但其性能講究的是空戰與對地攻擊的平衡。所謂多用途平衡,就意味著其中每一種用途不會個別突出。殲-10C則是單發戰機,從作戰半徑、留空時間等指標來看,無法替代雙發重型戰機。

 

圖說:在山谷中超低空飛行的殲-10C戰機。

更重要的是,中國空軍目前還有多達約800架二代戰機殲-7、殲-8等仍在服役,在替換這些已不適應現代空戰的戰機的問題上,空軍需要的是「衝量」。

所以,從公開報道來看,中國空軍為解決這個問題,至少採取了三種辦法:引進俄制三代半蘇-35戰機。只是截至目前,第一批引進的24架蘇-35尚未全部到位,也一直沒有繼續購買的消息傳出;要求相關院所研製三代半重型空優戰機殲-11D,但殲-11D數架原型機在去年驚鴻一現後,已幾度傳出「下馬」的消息。就算沒有真的「下馬」,但試驗時間越拖越久,顯然對空軍換裝非常不利;改進升級殲-11B,新生產的殲-11BG用於換裝老舊戰機,用同樣升級套件改進現役殲-11B則在於提高戰機性能。

 

圖說:網友在國內社交網絡上發布的照片顯示,新產殲-11BG似乎取消了空速管。

上述三種方法,目前似乎只有最後一種進展相對順利。不說還在試飛的殲-11D,就說蘇-35戰機。一是俄方廠家還要供應本國空軍,產能狀況也並不樂觀。二是就算繼續引進,也不可能一口氣買上幾百架,頂多再引進幾十架。這樣的數量對於中國空軍需要替換的龐大二代機群無異於杯水車薪。

那麼,在不改變機體結構、氣動布局等大方向的前提下,如何較大幅度提高殲-11B戰機的性能,為中國空軍主戰裝備換裝找到「短平快」的路子?更換全新機載雷達就成為幾乎唯一的選項。

 

圖說:國內某軍事網站發布了中國引進的蘇-35戰機照片。

得益於國內軍工科研人員的拼搏和努力,中國目前在機載相控陣雷達方面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換裝先進機載雷達,可以迅速提高戰機的預警探測、超視距打擊、多目標交戰、精確攻擊等能力。殲-20、殲-16、殲-10C等新型戰機均已裝備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殲-10B則裝備了國產無源相控陣雷達(PESA)。

雖然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每個輻射器都配裝有一個發射/接收組件,每一個組件都能自己產生、接收電磁波,因此在頻寬、信號處理和冗度設計上都比無源相控陣雷達具有更大優勢。但殲-11BG戰機以新型機載雷達為核心的升級套件,卻還難以確定採用的是有源還是無源相控陣雷達,但是相控陣列體制雷達卻大體可以確認了。

 

圖說:網傳為殲-10C戰機打開機頭整流罩後,露出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

由於相關院所先後開發了無源和有源兩種相控陣雷達,前者在裝備了50多架殲-10B戰機後就再無用武之地。從平攤研製生產成本角度來看,以現役100多架殲-11B戰機為換裝機型,也是可以理解的選擇。畢竟殲-11B戰機平均已服役近10年,未來服役時間肯定比不上殲-20、殲-16、殲-10C等新型戰機,為其全部換裝更加先進,也昂貴得多的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似乎投入過大,「產出」卻不一定能與投入相平衡。

無源相控陣雷達雖然僅有一個中央發射機和一個接收機,在功率、效率、波束控制及可靠性等方面不如有源相控陣雷達,但是在功能上卻明顯優於普通機械掃描雷達。殲-11B戰機以這種雷達換裝現有的平板縫隙天線脈衝都卜勒雷達,探測距離會大大增加,尤其是多目標交戰能力更會成倍增長。

 

圖說:殲-11B戰機現在採用的是機械掃描脈衝都卜勒雷達。

有了無源相控陣機載雷達,再掛載國產新一代PL-10格鬥彈、PL-15中距離攔射彈等新型空空飛彈,殲-11B戰機也大致可以對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三代戰機(包括改進型)形成一定的空中優勢了。

然而,以機載雷達為核心的升級套件,卻無法改變殲-11B戰機機體結構強度不足,模擬數字電傳飛控系統性能較落後,沒有火-飛-推一體化控制系統等先天劣勢。所以,這次的重大升級,只是基於空軍相對短期需要的實用性舉措。無論是蘇-35還是殲-11D,中國空軍還是需要一款真正的三代半重型空中優勢戰機。(作者署名:百戰刀)

 

   本欄目所有文章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凡本網註明版權所有的作品,版權均屬於新浪網,凡署名作者的,版權則屬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經本網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