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暗地偵測南海! 結果竟領先中國十倍不止

@ 2017-11-02

6月23日,美國海軍又在南海海域投放2個APEX型剖面浮標觀測海洋數據。自2000年來,美軍已累計在南海投放100多個,而中國至今僅布放10個。對南海戰場環境數據的掌握,說美軍十倍於中國,也不為過。(紅色為中國浮標軌跡,灰色為美軍浮標軌跡,觸目驚心)。

  1、海洋環境信息很重要

  南海面積廣闊,水深動輒數千米,不僅是中國戰略飛彈核潛艇的「堡壘區」,也是潛艇活動的天堂。而無論是反潛還是潛艇活動,都離不開對海洋環境信息的掌握,因為海水不是透明一塊,不僅有複雜的水下地形信息,不同位置和不同深度的海水裡還有複雜的鹽度、溫度、密度和內波變化,就像氣象變化多段的天空一樣。

 

 

中國又拿下世界第一:西方岌岌可危! 點擊進入掃碼查看》》》

  浮標圖

  這些對於探潛聲納的工作,潛艇的航行,水中兵器的使用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形象地說,海戰必須掌握海洋環境信息,就像陸戰必須掌握山河地形信息,空戰必須掌握天氣信息一樣重要。

  2、ARGO浮標是獲取水下鹽溫密信息的重要手段

 

 

  浮標結構圖

  但對水下鹽度、溫度、密度、內波的信息獲取,向來是個難題。ARGO剖面浮標則是一種利器:

  這是一種自動沉浮浮標,通過內置電池控制一個「魚鰾」一樣的浮囊,改變自身浮力,就可以從海面慢慢下沉到水下2000米處,浮標搭載著溫度、鹽度、密度等各種傳感器,把不同深度的數據進行採集記錄,然後又慢慢浮到水面,通過自帶的衛星發射機把這個來回(剖面)的數據上傳到衛星,然後又緩緩下沉,開始另一個剖面的測量,每個來回一般3-5天,每個浮標電池壽命3年。而且浮標隨波逐流,自帶GPS定位系統,相當與也完成了對海流的記錄。

2000年以來,歐美日等國累計投放了一萬多個ARGO浮標在全球各大海洋,保證同時又3000多個在工作,這樣就能積累起對全球海洋0-2000米的剖面觀測數據。數據在美國和法國兩個關口站落地,為ARGO計劃成員單位共享。中國為了加入該計劃,也累計進口和自製了376多個ARGO浮標投放,以便於分享整個ARGO計劃的十年上萬浮標的數據。

 

 

關於洞朗對峙中國收穫的最牛分析 點擊進入掃碼查看》》》

  全球示意圖

  3、美軍在南海投放的浮標不一般

  一來歐美ARGO浮標計劃多在大洋投放,只有少數能投通過巴士海峽漂入南海。

  二來普通ARGO浮標的數據中國也能分享到,問題不大。

  但美軍的APEX浮標不一般:

 

 

  局部示意圖

  A,專門跑進南海布放

  美國海軍自2016年3月25日—4月28日期間在南海大範圍布放一批(9個)浮標,這次是有一批小規模補充投放。目的就是避免普通ARGO浮標漂不進南海,專門來填補「空白」。(圓點是美軍的,五角星是中國的)

  B工作深度淺,針對潛艇活動深度

其最大觀測深度僅為1200米或1500米,而普通ARGO都是2000米。漂移深度1000米或1200米,個別浮標的漂移深度甚至僅為100米。而眾所周知,如果科學考察,0-2000米才是端正的態度。更淺的工作深度,那就是針對潛艇活動的咯,因為各國潛艇下潛深度都是幾百米。

  C,數據採集頻繁,實時戰術意味強

  由於深度淺,因此其觀測周期約48小時或96小時,即每隔2-3天從水下(如1200米深度)浮到海面一次,自2000年以來,每年在海上正常工作的自動剖面浮標基本維持在8-12個左右,數量最多時曾達15個。

 

 

關於洞朗對峙中國的十條最牛分析,條條精彩。點擊進入掃碼查看 》 》 》

  全球浮標圖

  D,走美軍專用衛星,可遠程遙控,數據不共享

  在這些浮標中,少數已經使用了銥(IRIDIUM)衛星通訊,而不是國際公用的ARGO衛星,可以方便地通過衛星向浮標發送更改觀測參數(如漂移深度、循環周期、高解析度剖面深度等)的指令,與常規利用ARGOS衛星通訊的浮標相比,可以獲取更多的南海現場觀測數據,特別是2016年6月21日投放的2902047號浮標,其觀測周期僅為48小時。而且,這些由美國海軍布放的專用浮標,其中一部分浮標每隔3天循環一次,向ARGOS衛星發送測量數據;有些浮標的剖面測量周期則為4天,在觀測完一條深層剖面(如1200米)後,會從海面下潛至150米深度左右,再回升至海面進行加密觀測。美國海軍在南海布放的這些浮標,每隔3-4天觀測的一個深水剖面資料,通常會提交給國際Argo信息中心(AIC)和全球Argo資料中心(GDACs)公開發布,供各國共享。但對加密(每天或每隔兩天一次的觀測剖面,或者每天一次從海面到150米深度內的)觀測資料,則未見公開發布。

  4、「美國比中國更了解南中國海」

  無利不起早,連航母都沒錢造的美軍,在南海如此積極地投放浮標,可不是為了人類科學。

 

 

  局部浮標示意圖

  其實就是在摸清南海水文環境數據,為未來的南海反潛戰,以及美軍潛艇在南海的活動、遠程精確制導水中兵器的使用做前期準備。美軍投放浮標的時間比我們早了十幾年,數量也是中國的十倍以上,更別說浮標本身的質量、數據精度更勝一籌,而且這還是礙著國際ARGO浮標組織的面子,公開編號的浮標信息,屬於「冰山一角」,還有多少隱秘的水文調查活動更是無從知曉,如「無暇號」事件,「水下滑翔機」事件。自己家門口沒有外軍熟悉,打仗可是要吃虧的!

  而且,撈是撈不完的,一來人家大部分還是打著國際ARGO浮標計劃的旗號,大部分數據也共享給了中國,不加辨別的打撈,影響中國作為ARGO計劃成員分享數據。二來浮標只是個傳感器,數據早已傳上衛星,本來就是耗材,被打撈幾個,無非增加些對方的成本而已。

  鑒於上述情況,我國應加大南海Argo區域海洋觀測網建設的投入力度,增加浮標布放數量,使南海Argo區域海洋觀測網完全由我國主導建設和維護,並儘可能吸收其他周邊國家參與,從而達到把域外國家擠出南海的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