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奪得皇位之後,深感南方舊貴族勢力之大,願回自己的老巢北平城,同時北元被驅逐之後,以草原為依託,時常侵犯邊境,朱棣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為念,正式遷都北京。為了彰顯皇家氣度,朱棣在北京城重新營建皇家宮殿,以南京故宮為藍本,但同時規模空前擴大,最終建成,亦稱之為紫禁城。
故宮
北京故宮從此就成為了明清兩代帝王的皇家宮殿,也是當今世界上存在的最大的皇家宮殿,由於故宮幾乎都是木質結構,所以在故宮建造之初,在故宮之內就造了70餘口井作為消防之用,以免失火毀壞宮殿。可是故宮有房間9000多間,鼎盛時期裡面居住的宮女太監就可達十萬人,如此多的人日常飲水竟然從不用故宮之井,卻寧願花費人力物力從玉泉山運水到故宮,這又是為何呢?
故宮裡的井這事還要從明朝時期說起,當年明朝皇帝朱棣將首都遷往北京,而且建立紫禁城之後,因為大殿都是用木頭建造的,所以為了怕失火,修建了幾口井,用來防火,畢竟著火的時候,井口離的最近,撲火就越方便!
到了清朝以後,乾隆派人在故宮裡開始修建井,開始的時候本來是打算這些井用來取水方便,畢竟後宮那麼多的妃子,如果到城外運水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可是誰也沒想到這大大小小70多口井,竟然成為妃子們對彼此下手的兇器。
為了得寵她們不惜一切代價進行爭鬥,而有的人因為爭鬥被害死之後,屍體就會直接扔到這些井中,還有的人為了擔心其她妃子會懷孕,生下皇子。就直接在這些井口裡面投毒,讓她們流產。
一來二去,宮中井裡的水竟無人敢喝。雖然每個庭院都有自己的井,但這些井也都長此以往變成枯井。
那麼有的人會問道:「皇宮上上下下能有上萬人,她們每天喝水,洗菜做飯,甚至是洗澡,用的這些水都是哪來的呢?」
其實在頤和園的後邊,也就是西邊有一個叫玉泉山的地方,那裡面的水是非常清澈的,
每天早晨皇宮大門打開,第一批趕著馬車進來的就是這些運水的人們。
為了讓大家知道節約用水,在清朝的時候就立下了一個規定:皇上每天可以用50罐水,太后是25罐,皇后和嬪妃每人是2罐水!
由於紫禁城的皇宮構造有所不同,都是用木頭搭建的,那麼這大大小小的宮殿有七十來座,如果發生了火災,那可怎麼辦呢?所以這些井水,大多都是預存著,用來救火用的,相當於現在擱在牆上的消防水。
據歷史上的記載,單單在明朝,皇宮著火的次數就很多了,燕王朱棣剛剛從侄子手裡篡奪皇位的時候,紫禁城就曾經發生過火災,嘉靖年間也發生過一次火災,萬曆年間更是火災頻繁發生,就連清朝滅亡之際,清查朝廷庫存的時候,也被故意縱火。
也是,木質結構容易起火,無論是天災人禍,都逃不過被火燒的宿命,這時候,紫禁城裡的這麼多口水井,就能夠派上用場了,近水,才能夠解決的了近火。當然,就像許多古裝劇一樣,這些水井還有一個特點,使人銷聲匿跡,清末光緒帝疼愛的珍妃,也消聲於此。
在歷史上,光緒與珍妃兩情相悅,無奈處在動蕩不安的社會中,最後慈禧逼死了珍妃。珍妃的屍體在水井中泡了一年之後,瑾妃到處求情才打撈上來,當時的情況慘不忍睹,宮女們見了都傷心不已。為了紀念珍妃,瑾妃在井北的小屋裡立了牌位,並為小屋取名為「懷遠堂」,意在悼念珍妃。
後人為了紀念珍妃就把珍妃溺死的那口井稱為珍妃井,從此以後就怪事不斷,很多人都曾見過穿著清代衣服的女子趴在井邊似有哭聲,也有人說是珍妃的魂魄在聆聽她和光緒一起作的詞。不過,也有人解釋說,之所以看到珍妃是因為光線的緣故。
現在的珍妃井很小,不過在珍妃那個年代,這口井的井口真的很大,只是經過了一系列的修繕和遮掩之後才形成現在的樣子。珍妃井旁邊還設有她的靈堂,裡面供奉著她的遺像,看起來胖乎乎的,不過這都是後人的審美標準了。
更加靈異的是,有人曾經看到珍妃的魂魄走來走去或者坐在某個地方彈古箏,看來故宮只能白天開放,晚上真的很容易撞鬼。不過即使珍妃的魂魄停留在此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她是冤死的嬪妃之一,況且她生前和光緒是那麼相愛。
但是今天講的還真不是珍妃井,不過它可比珍妃井要詭異的多了。這是一口古老的連名字都沒有的「枯井」,為什麼要用雙引號呢?因為它白天是枯井,到了有月亮的晚上又不是枯井了。這口井的位置,聽故宮的老師傅講好像是在慈寧宮裡,具體的位置現在好像沒人說的清了。在故宮當兵的時候,有一次去慈寧宮裡去拔草,到是在荒草里看到過一口井,那個時候因為聽說過那口井的故事,所以就去往井裡看了看,黑乎乎的也沒看到什麼,當然了,晚上的話我還沒有那個膽量去一探究竟。
這口井雖然沒有珍妃井那麼有名氣,但是它要比珍妃井詭異和恐怖。據說這口井白天的時候裡面是雜草和石頭,可是一遇到有月亮的晚上裡面就有水了,詭異的是如果你往井裡望去,水面上的倒影卻不是你,而是一個陌生的面孔。而且到了晚上,這口井的旁邊還會經常有奇怪的聲音發出。看到這些是不是有點毛骨悚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