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
本周五始,特朗普將啟動其上任後正式的東亞外交,至11月14日,特朗普將依次訪問日本、韓國、中國、越南和菲律賓五國。其中出訪日韓以安撫為主,出訪越南以參加APEC元首峰會為主,出訪菲律賓欲對杜特爾特政權作評估,儘可能使陷於僵局的美菲關係不至於繼續變壞。出訪中國乃重中之重,新一場「習特會」將翻開中美共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嶄新一頁。從國際視野看,特朗普正式對華作國事訪問,是2017年國際舞台上最重大的雙邊外交事件。
截止昨日,美海軍「羅斯福」號、「尼米茲」號、「里根」號等三個航母戰鬥群,已分別從日本、印度洋、美國本土出發,完成了在西太海域的集結性部署,定於本周五特朗普東亞行啟程日當天,在西太海域舉行目標模糊的大規模海上軍演。這情形,這陣式,似乎特朗普的首度正式東亞行路途險惡,遂出動三個航母戰鬥群增加特朗普的安全感。
東亞傳統安全觀鬆動,東協要與中國搞「10+1軍演」
中國與東協多國的軍演已有些年頭。陸軍反恐聯演、空軍共同演訓、海軍安全查驗、海上搜救等課目,每年均有所安排。不過,這類演練大都集中於非傳統安全領域,以低層次為主,且通常在雙邊範疇內進行。
經濟上靠中國、安全上靠美國,是新世紀以來東協各國外交(柬、越、老三國除外)的基本方略。然而,2012年阿基諾受美國唆使挑起黃岩島事件,尤其是荒謬的南海仲裁案之後,美國的安全保障實在不給力,迫使東協各國不得不檢討自身安全觀。這種檢討積累到一定程度,戲劇性的一幕就不可避免地上演了。
在上周舉行的東協防長擴大會後(中國常萬全防長出席),新加坡防長黃永宏冷不丁宣布:為增進互信,東協將與中國舉行首次海上聯合演練。消息甫一發布,世界為之觸動。有日媒嘆:儘管海軍聯合演練細節尚未敲定,但東協的這一決定足以讓美日感到愕然。一次海軍聯演不可能斷了東協各國對美國的「安全幻想」,但這的確堪稱東協各國傳統安全觀出現集體性鬆動的轉折性事件。同樣,首次東協中國海軍聯演層級亦不可能很高,但有了第一就會有第二第三……
就當下現狀計,這一消息的宣布,進一步稀釋了美國三航母戰鬥群西太軍演的威脅效用。
另外,在國防部26日新聞發布會上,針對中方繼續在南海島礁擴大軍事存在的外媒提問,發言人任國強大校作出「中方繼續擴大防禦設施建設合法合理」的清晰回應。也即,擴大南海島礁的軍事存在與東協中國海上聯演聯訓並行不悖。
對於美國,在特朗普訪華、訪韓前的節骨眼上,中韓「薩德危機」出現的妥協鬆動,明顯增加了中方與美周旋、韓方與美討價還價的叫牌能力。
昨天韓國外長康京和向中方承諾三條:第一,韓國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第二,韓美日安全合作不會發展成三方軍事同盟;韓國政府未考慮追加部署「薩德」系統。此舉迫使美國與韓國各自發表聲明,重申「薩德」目前的部署只是「臨時部署」(事實確如是,首批「薩德」的環評尚未結束,外部電源也未接入,象徵意義大於實戰意義)。中韓續簽本幣互換協定,更系中韓重新擴大經貿合作的一個好兆。
「薩德危機」軟著落可能性增加,以及安倍借中共十九大頻頻向中方示好,為今年底前重啟中斷多時中日韓政府首腦例會提供了新的可能。
陸海空「三位一體」、射程足以覆蓋美國全境的四枚俄羅斯核彈「東西對射」且普京親自到場坐陣,首先是強硬回擊甚至嘲諷北約在俄西大門外輪番軍演。同時亦對日韓進行震懾,提醒日韓莫把自身安全全部系在美國身上。先不說安倍作何感想,文在寅在「薩德」部署上的進一步鬆動----拖延戰術之局部生效,亦有俄中巧妙互動之功勞。
與此同時,四枚核彈「東西對射」進一步遏制了特朗普直接對朝動武的選項,有助於迫使美國重回「朝核談判桌」。商人總統特現實,既然不敢打,那打破僵局只能談。
憑中方的綜合國力和外交智慧,爭取「習特會」達到預期目標,中方有足夠自信。但俄羅斯的「東西對射」,則間接對「習特會」施加了有利於中國的影響,是為對中方的一種策應。
特朗普訪華前,五角大樓突然宣布,美空軍將在沖繩階段性部署12架F-35A(相當於中國空軍航空兵旅一個大隊的戰機數量),就此國內國外均有媒體作了毫無新聞價值的炒作性報道。
殲-20
美國部署F-35不假,中國部署殲-20也不是秘密。無論單項戰術指標,還是整機綜合戰力,F-35哪是殲-20的對手。美軍要在東海當面對中國形成有限的空中威懾,只能部署F-22。
可問題是,F-22機型「偏老」,航電、火控、飛控、雷達、飛彈相對於殲-20已落後至少半代,用F-22來PK殲-20,依然缺乏勝算。須知,今天的美軍已不敢打無把握之仗,遑論對手是強大的解放軍。
至於白宮和五角大樓,承諾印度購買航母電磁彈射裝置之類的高精尖裝備從西面牽制中國,十年之內,盡可當成笑話聽。
「習特會」之前,美國務卿蒂勒森和防長馬蒂斯,分別從中國的東西兩大方向,造訪周邊國家。特朗普的兩位核心閣僚旨在挑唆周邊國家與中國對抗已力不從心,更多旨在安撫、堵漏、修補裂縫。
貿易領域,中美各自商務部,相繼對若干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誰也不含糊、不收手。要想實現貿易上的互利共贏,鬥爭是妥協的基礎。
特朗普隨行人員中,美國商界大佬有好幾十位,有消息說,中美將簽團署數十億美元的商貿大單。就中國對美高科技產品的需求,這個量顯然太少。但怪只能怪美國對華輸出高科技產品思想太保守。
總之,「習特會」之前的針尖對麥芒,均系「習特會」前的「正常前戲」。對於中國,繼續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乃主動的有為之舉,對於美國則是被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