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美國遏制中國絕對沒有好下場!這國最近正陷入空前險境!

@ 2017-10-30

近年來,國際上出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誰要是想在國際社會上露把臉,就挑釁一下中國,保證第二天就能上國際頭條。過去的菲律賓、越南和新加坡,現在的日本、韓國、印度和澳大利亞等等,基本上來說都是利用挑釁中國來刷國際存在感的。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犯我中華者雖遠必遭報應,您要不信,就看看新聞,這些國家中除了浪子回頭者,哪一個現在有好日子過的?

遠在萬里之遙的英國也不例外,為了抵消脫歐帶來的萎靡和孤獨,不惜追隨美國來到南海,妄圖以挑釁中國來刷國際存在感。英國近來的確很囂張,除了積極參加以美日為首的在南海的聯合軍演,還派出戰鬥機飛掠南海,並且揚言明年派出最新的航母參與美國的南海「自由航行」行動。最近還決定在12月與日本舉行2+2部長級會談,討論雙方加強亞太地區的「安全合作」,其意圖很明顯,那就是鐵了心要與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死磕到底了。

英國想要在亞太軍事挑釁中國,軍隊就是本錢,然而,現如今的英國已絕非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可比了。據俄羅斯衛星網援引英國《電訊報》的消息稱,由於亂搞男女關係以及酗酒等原因,包括正副指揮長在內的9名英國皇家海軍 「警惕號」戰略核潛艇的艦員被解職,導致英國海軍內部人員無不感慨的聲稱「一艘艦艇的一、二把手被同時停職調查是史無前例的」。

而在此前,由英國媒體爆料稱,英國皇家海軍潛艇部隊因為長期存在艦員不足的原因,導致皇家海軍僅有的七艘核潛艇中的兩艘因為缺乏艦員而閒置,今年5月,原本應該保持一艘進行戰略巡航的英國核潛艇,因為艦員缺乏以及維修保養等緣故,竟然全部「趴窩」。而由於艦員編制的嚴重不足(一些崗位往往是一人干兩人的工作),導致正在執行飛彈試射的核潛艇出現嚴重失誤,原本計劃打向非洲的「三叉戟」戰略飛彈竟然調頭打到了美國,幸好沒有裝核彈頭,否則的話,引發美國的核報復,這個世界就省事多了。

戰略核潛艇本身就是英國唯一的戰略核打擊手段,試想想,連作為國之重器的核打擊力量都混成這樣了,別的軍兵種還能好到哪兒去呢?據《參考消息》25日援引英國《獨立報》網站的消息稱,由於英國政府的財政緊縮政策,大幅削減軍費已經導致軍隊人員嚴重不足。7月份的英國武裝部隊人員統計報告顯示,經過全面訓練的英國陸軍正規軍人數從82000人減少到78010人,與此同時,在過去的一年間,退出英國陸軍預備役部隊的人數增加20%。對此,英國武裝部隊大臣馬克·佛蘭索瓦警告說,英國軍隊正被低入伍率「掏空」,陸海空三大軍種新老更替全部「停滯不前」,假如遭到突襲,英國將無力保護自己。

因為沒有錢,陸軍退役了所有「挑戰者」主戰坦克,全部改為以步兵戰車為主體的輕裝突擊部隊,一旦爆發大規模戰爭,英國陸軍部隊在歐洲平原面對俄羅斯重裝甲突擊群時,將會被秒虐成渣。而皇家空軍也好不到哪兒去,沒有錢,買不起美國的F-35,連自製的「颱風」戰鬥機裝備數量也極其有限,目前還在嚴重依賴上世紀生產的「狂風」戰鬥機。更慘的要算是皇家海軍了,為了追隨美國的全球戰略,海軍勒緊褲腰帶打腫臉充胖子,打造「伊莉莎白」號航母,因為缺錢,海軍不得不變賣家產補貼家用。

據英國《泰晤士報》26日的消息稱,英國為了應對逐步升級的軍費危機,正在考慮出售一線軍艦。據悉,皇家海軍本來就不多的現役的艦艇中,未來幾年內將有5艘護衛艦和2艘兩棲攻擊艦被出售。此外,為了減少開支,皇家海軍已經裁減2艘一線掃雷艦。

由此可見,英國因為不願意過多承擔責任而不顧歐洲手足之情,選擇了脫離歐盟這個大家庭,結果非但沒能獲得好處,反而因為脫歐問題而遭到歐洲盟國的孤立,經濟陷入空前的困境。導致國內社會對政府產生悲觀不滿的情緒,嚴重影響民眾保家衛國的積極性,從而帶來了徵兵難的嚴重後果。此外,英國政府連年追隨美國南征北戰,大肆揮霍英國寶貴的資源,導致國庫虧空,大量過時的武器裝備無法得到及時的更新,甚至在前線作戰的士兵的衣食都無法得到有效的供應。

早前就有英國媒體曝光英軍士兵穿著破損嚴重的靴子,吃著存在嚴重問題的食物在阿富汗作戰的消息,這暴露出英國政府因為缺錢,在一線部隊的後勤上已經出現嚴重的問題。就這樣的政府,怎麼能夠讓士兵再死心塌地的為其賣命呢?因此,目前英軍規模正在因為入伍率底下而被「掏空」,以及現役官兵士氣低落醜聞頻傳也就是一種必然的結果了。

儘管目前英國遭受大規模外部入侵的幾率很小,但這並不意味著特蕾莎·梅就可以高枕無憂。由於英國長期追隨美國在中東以及中亞等地區的野蠻殺戮,導致英國正成為伊斯蘭極端分子的主要襲擊目標。自今年以來,英國已經遭受過多起恐怖襲擊事件,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以及財產損失。此外,英國國家安全部門日前發出警告稱,目前有超過3000名的恐怖分子潛伏在英國境內,正在伺機發動恐怖襲擊,導致英國正面臨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恐怖襲擊威脅。

鑒於英國目前所面臨的恐怖威脅,就英國軍隊目前的這種糟糕狀況,一旦爆發和馬拉威類似的大規模恐怖襲擊,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特蕾莎·梅是否有著杜特爾特一樣的魄力和勇氣去應對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