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紀光偉,武鋼二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外科學兼職教授
最近,網絡上盛傳:洗澡可別洗太久,可能因此增加接觸氯仿的機會,每百萬人有12人因此致癌。
洗澡可以致癌?看到這樣的消息,不禁讓我們毛骨悚然,真相是什麼呢?
自來水是如何消毒的?
我們飲用的自來水,是從水源取水後,經過混凝、沉澱、過濾後,再送入清水池內進行消毒。消毒大都採用氯化法,氯氣用於自來水消毒具有消毒效果好,費用較低,有害物質極少的優點,是目前比較安全的消毒方法。
不可否認,氯氣消毒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氯化消毒後的自來水能產生多種致癌物質,其中三氯甲烷(氯仿)是主要的爭論點,目前也有用其他物質代替氯氣的,但成本也要高得多。
我國自來水的衛生標準是什麼?
我國的衛生標準規定,加氯後,接觸30分鐘,每升水中含有的余氯不低於0.3毫克;集中式給水時,除出廠水應符合上述要求外,管網末梢每升水中余氯應不低於0.05毫克。消毒後,每毫升水中的細菌總數不超過100個,大腸菌群數每升應少於3個。用水時,有時會聞到氯味,那就是水中所含余氯的味道。
我們再網上找到北京的一次自來水的檢查結果:硝酸鹽0.7—9.7 mg/L(國標10 mg/L);硬度380 mg/L(國標450 mg/L);三氯甲烷0.011 mg/L(國標0.060 mg/L),說明是符合國家標準的。
洗澡時間過長會導致癌症嗎?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梅爾認為,在密閉空間中洗澡愈久,經由呼吸和皮膚吸入的氯仿量愈多,每百萬人會有12人因此致癌。
美國一位生物化學家對20個自來水中加氯和不加氯的美國大城市進行的調查表明,在十個自來水加氯的城市中,癌症死亡率比國家平均水平高17%~34%。平均高22%;而十個不加氯的城市中癌症死亡率比國家平均水平分別低6%,到高8%,平均只高2%,結論是自來水加氯與癌症死亡率有肯定的。筆者認為,上述結論是值得商榷的:
1 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本身就存在許多有害的物質
生活中的各種污染物危害著人們的健康,甲醛、柴油機排出的廢氣等七種生活中的很難逃避的污染物,成了整個19種可能致癌物的大頭。
記得10幾年前,我的住房裝修好後,我借了一個放射線檢測儀,在家裡檢測發現家裡的任何東西都有一定的放射性,只是沒有達到報警的標準。我在室外檢測也發現有放射性,這就說明我們生活的環境里,隨處都可以見到放射線,但由於量很小,對健康是沒有多大影響的,或者影響較小。其實這樣的例子很有很多,如我們裝修中的甲醛,食物中的亞硝酸酸鹽等,是隨時存在的。
2 微量的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危害有限
應該說,生活中到處都存在著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的物質,只要在國家規定的範圍內,都應該是安全的。
至於洗澡,無論時間的長短,洗澡的水都從身上流走了,殘留在身上的水也都被毛巾擦乾了,水中的有害物質本來就很微量,最後能夠進入體內的是微乎其微的。
3 長時間洗澡的概念是什麼?
什麼是長時間?10分鐘,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還是更長的時間?沒有人給出定義,那麼,在這個模糊時間概念下,得出的肯定答案是不夠慎重的。
科學是需要數據說話的,如果認定,洗澡可以導致癌症,就應該定義長時間的概念,然後對長時間和短時間洗澡的人進行對比研究,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是令人信服的。
4 皮膚癌的發生率是多少?
皮膚癌在白色人種中是常見的,但在我國的發病率很低。1988年上海市市區皮膚惡性腫瘤發病率為1.53/10萬。在澳大利亞南部地區皮膚癌的發病率至少達650/10萬,而百萬分之十二換算成標準的發病率為1.2/10萬,對於美國來說,這樣的皮膚癌發生率已經是很低的了,這個數據不能說明皮膚癌是高於普通人群的。而水蒸氣吸入呼吸道更是不足掛齒了。至於是不是氯仿引起的癌症,是很難確定的。
因此,我們認為,長時間洗澡會引起皮膚癌和肺癌的說法是缺乏充分依據的,只要我們的自來水符合國家標準,就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當然,我們不提倡長時間或者每天洗澡,一是為了節約水源;二是每天洗澡或長時間的洗澡會引起皮脂的丟失,引起皮膚乾燥和瘙癢。因此,縮短洗澡的時間和洗澡的次數,對健康是有利的,對於老年人可以一周洗澡一次,同時少用或者不用肥皂,可以減少皮膚瘙癢的發生。